惠民演出“好戏连台” 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解码新时代文化惠民“西安样本”
2024-06-20 09:49:18来源:西安日报编辑:吴明玲责编:高岗

惠民演出“好戏连台” 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解码新时代文化惠民“西安样本”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620092955

文化惠民演出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惠民演出“好戏连台” 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解码新时代文化惠民“西安样本”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620092959

惠民演出让群众乐开怀。  (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6月17日傍晚,暑气渐消,西咸新区底张街道孙家村村口广场前一片热闹景象,“老哥,来这么早!”村民孙启发一边和早到的村邻打招呼,一边用随身带的小凳子占了个前排的好座位。当越来越多的附近村子的村民也密密麻麻围拢在舞台前,或站或坐,百年易俗社“送戏下乡”小分队的演员们唱起秦腔《火焰驹》选段《表花》,带众人进入有滋有味的秦腔世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惠民是一座城市的使命、情怀,更是责任。2024年开年至今,以“戏曲进乡村(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形式领衔的西安文化惠民演出,已推进数百场,打造出城市四方一个个大众共享、与众乐乐的“艺术驿站”。更新理念、提升意识,西安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精准对接群众新需求,在“听民意”“暖民心”的过程中,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开辟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融合新空间,让文化与群众、文化和城市亲密无间。

  舞台无处不在

  让人人“触达”艺术

  舞台可以在哪里?在西安,舞台“不设限”。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地方,西安的惠民演出舞台就出现在那里。

  “老师老师,美猴王的金箍棒这么耍对吗?”6月14日,西安经开第十小学的校园里秦音缕缕,笑声不断——当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三意社秦腔小分队走进校园,通过生动的讲解与互动体验,孩子们享受了一场乐趣满满的“秦腔课”。许多小学生在聆听讲解后,跃跃欲试跟着秦腔表演艺术家“换装”戏服,“操练”起刀枪靶子,虽然模仿得身姿稍显稚嫩,但热爱戏曲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扎根。

  而在钟楼脚下,家住西一路的李爱琴,最爱做的事就是每周末到易俗社文化街区的露天戏楼前,看易俗社周末雷打不动的惠民演出,“有名家,也有年轻娃,唱得美着呢!我一般都早早来,带个板凳,不止秦腔戏迷,好多游客也跟咱一起看嘞。”老人笑着总结着自己的“观演经验”。

  戏在舞台,戏更在民间。让文艺为人民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时代添彩,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探索“百姓满意、政府买单”的服务模式,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市财政每年落实专项资金补贴文化惠民演出市场。

  深化供给侧改革,市文旅局在统筹组织“送戏下乡”“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中,突出对市属各国有院团及其精品创作的引导、整合和利用,铺排完善演出地点,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高质量对接,不断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聚合效应,让惠民演出有“广度”,亦有“深度”。

  属于西安人的惠民演出,因此显现更多样的呈现方式:寒来暑往的璀璨剧场中,“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季”“市民音乐会”等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普及公益活动,让高雅文艺表演主动“放下身段”“撤下门楣”;田间地头的村广场上,名团大团、名家名角成了频频现身的“舞台主角”,让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底色更加斑斓;城市地标街区的舞台展示中,如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这样的“春晚常客”近距离地向市民游客尽显“绝活”,形成显著的文旅带动效应;伴随西安市戏曲进乡村活动实现百分之百的网络直播/录播,就连网络云端,也成为“文化惠民”演出的“新舞台”……

  “今年截至6月17日,仅西安易俗社,已经在易俗社文化街区、西安市周边各区县等地公益性演出秦腔87场,场场直播,惠及观众12.9万人次。”易俗社工作人员蒲先生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住在村里,也能看到名家们的演出,日子真是越过越美啦。”美美看了一场“秦腔晚会”后,孙启发笑着说出自己的心声。

  惠民走心走情

  把“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

  伴随时代发展,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文化惠民演出不仅为市民大众带来丰盈的精神享受,更通过打造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让表演者和观演者都成为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彰显城市文化底蕴。

  因此近年西安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推进过程中,不管是政府组织方,还是院团艺术家,都在形成一个共识:文化惠民演出绝不能是“一台节目到处演”,需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把文化惠民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建立品种丰富、“以需定供”的文化惠民“菜单”,让文化艺术在“叫好又叫座”中,真正惠及民生。

  针对大学生的沉浸式讲座,针对中学生的“教辅结合”,针对小学生的“体验为主”——西演·青年团、西安三意社、西安易俗社等戏曲院团每每在组织秦腔进校园活动前,都要经过仔细安排,“我们希望通过更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的接受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们心中。”西安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张崇学告诉记者,“做到每场活动既有专业戏曲知识普及,又有戏曲专业展示,同时增加互动体验。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体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量身定制”是所有文艺院团俯下身子进基层的“惠民准则”——今年,西安话剧院为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校园,特意创编了《愚公移山》《我的演员梦》等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小而美”剧目,将课本故事搬上舞台,让语文学科跟戏剧教育更好融合,深受所到校园师生们的喜爱;让传统艺术更好地进社区、进乡村,西安歌舞剧院、西安市豫剧团等院团创排精编了戏曲、小品、歌曲、乐器演奏等节目的综合性晚会,在拓宽演出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观演模式;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将该院特色的“戏剧工作坊”搬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舞台,邀孩子们走上舞台,化身“小小戏剧人”,体验剧目的互动演出;周至县剧团则充分发挥基层院团的优势,充分聆听惠民演出的乡亲们的“点戏心声”,有针对性地送去大家的秦腔“心头好”……

  “场场都不同,场场都精彩。”西安市说唱艺术团业务副总经理杨锦龙这样总结今年以来说唱艺术团已完成的近百场文化惠民演出及进校园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和演出内容方面,我们根据当地老百姓、师生的爱好,每场调整节目,喜欢听戏的增加秦腔,年轻人多就增加歌舞类节目,小朋友多就提供魔术、杂技、小丑表演、变脸等节目,使节目受众面更广,社区群众反馈来的好评大幅提升。”

  是清新健康、诗意盎然的生活氛围;是行走在基层,与公共空间的碰撞交汇;是让新的“跨界”文化体验成为彰显精神和趣味的最佳载体——当秦腔、曲艺、杂技、儿童剧等多个门类的高品质文化艺术内容,通过一场场惠民演出,共同汇聚起汩汩流淌的文化之流,它们链接优质文化资源,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惠民演出”新生态,最大程度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市民艺术素养,铸造城市文化艺术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有了更广阔的大舞台。(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