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师:复原文明记忆的“魔术师”

2016-08-25 14:34:35|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近日,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走红,看似神秘的文物修复师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涌现出了一批像钟表修复师王津一样的男神、女神。着眼三秦大地,坐标古都西安,坐拥“周、秦、汉、唐”等多件国宝级文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着一批文物修复师,他们是复原文明记忆的“魔术师”,用精湛的技艺对话历史,“穿越”千年。3月3日,记者“探秘”陕历博,走进了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

  修复工作要做到最小干扰、最大保护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体现。做我们这一行,首先要懂得敬畏,敬畏历史,敬畏文物,敬畏先人,敬畏后人。”卢轩笑着说道。卢轩是陕历博文物保管部文物修复科的副科长,西北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陕历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以青铜器修复为主。谈到十几年的从业经验,他认为修复工作就是使文物恢复完整的结构,让文物保存更长的时间,做到最小干扰、最大保护。

  对于文物修复师而言,他们通常的工作就是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救命修复、展品修复和复原修复。卢轩曾参与过国宝级文物五祀卫鼎的修复工作。他回忆刚接触卫鼎时,鼎身附有点状的有害锈、石膏污染物、底部有残洞等损害。根据经验,有害锈危害严重,如果不进行紧急抢救工作,整个鼎都会被腐蚀成粉末。当时卢轩他们做出的抢救方案就是必须去除有害锈、去除石膏污染物,不对残洞进行修复,以供后人研究和解读。卢轩告诉记者,鼎底部的残洞是历史的印记,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对于研究历史而言不复原比复原更有价值。正如他所说,文物保护修复的核心就是保护文物所携带的信息。

  文物是有生命的,与其说是在修复文物,不如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卢轩告诉记者,他常常在修复文物的过程去学习和获取古人制作工艺的技巧,例如分析器物制作的材料、制作工艺的过程、了解不同时期古人的审美观等等。不仅如此,他也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了解历史,通过对五祀卫鼎的铭文解读,他了解了西周的经济制度;通过对多友鼎的铭文解读,他知道了多友将军跟随周天子打败了猃狁,获赏后铸此鼎以表纪念。这是这样的“对话”,让卢轩一次又一次沉迷在了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中。

  近几年来,卢轩一直在主持修复保护慈禧太后“西巡”时用过的一张床榻。目前已经有了一个雏形,但是还有许多细节没有完成。卢轩告诉记者,慢工出细活,对于细节的修复,不仅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精力去寻找最相近的材料,他希望排除掉南阳玉、蓝田玉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找寻和田青玉是否最接近原物围屏处的云龙玉雕饰件,尽最大程度复原文物。

  文物修复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积淀。而国宝级文物本身往往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师级人物得意之作。卢轩坦率的向记者说道,目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人并不是当代最高明的,或者说技术水平最顶级的个人或者团队。所以,在国家日益重视文化传承的今天,文物保护修复师们也在积极打开门户,欢迎“各路神仙”来传授绝技,以期待更好的做好工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