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会今举行 问诊西安文化金融产业发展

2016-11-04 09:53:29|来源:西部网|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原标题:文化金融专家聚首西安金博会 期待促进观念转变

  第四届“中国▪西安金融产业博览会”将于11月4日至6日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金博会邀请到了陈少峰、金巍、魏鹏举、范勇、杜宏等多位著名文化金融专家,为西安发展文化金融诊脉开方。在接受西部网记者采访时,专家们认为本届西安金博会聚焦文化金融这个主题,方向选得很准,意义非常重要。而谈到金博会的价值意义,专家们都认为促进更多人观念转变非常重要。

  大咖把脉 问诊西安文化金融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巍认为,本届金博会以“文化▪金融 助力新丝路”作为主题,说明决策者和业界对文化金融已经有了深刻理解,对文化金融和文化的主题发展、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相信通过西安金博会,能够进一步梳理资源,探索一条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发展的独特模式。”

  “西安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主要的资金投入在硬件设施上面,现在需要转变一些发展的一些方式和投入的方式。”北京峰火文化创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主要的问题还是这种硬件思维没有扭转过来,内容上还比较多地依赖传统文化资源, 创新力的挖掘有点不够。”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认为,在发展文化金融方面,西安的一些品牌已经被业界关注。“像大家都熟悉的陕文投,聚合了很多文化资源,在文化金融对接方面也作了很多工作并且成效比较好。曲江也有一些重要的影视作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他说,陕西很多银行也在积极开展文化金融方面的创新,尽管从全国来看优势还不够显著,但这种努力对整个西安文化金融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陕西是文化大省,西安是科技重镇,又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发展文化产业还要从多处着眼。”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巍说,西安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进入资产化、资本化通道,发挥科技基础潜力,培育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多元资本主体的作用。

  西安发展文化产业后劲足 是只“潜力股”

  “金融嫁接文化产业发展,能带来大量资本投入,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形成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及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常务理事、协和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宏认为,金融嫁接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帮助有市场潜力及创新模式的文化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树立在行业的领军地位。“通过两者的嫁接融合,既可以丰富服务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又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及专业化,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重组与整合,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国家综合实力。”

  “今年9月,协和资产发起成立了1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和文化影视相关的高成长性企业。”杜宏说,“设立1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在国家大战略下有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西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厚度,有太多的资源值得挖掘。”

  面对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下行压力,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文化优势成为一个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点。杜宏认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曾经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本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城市人口素质提高、引领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加快城市品牌形成。

  期待通过金博会促进观念转变

  “用金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对金博会的期待。” 北京峰火文化创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希望通过金博会,帮助更多人转变观念。“政府要转变那种纯粹的GDP思维,要更多地去关注新兴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转向崇尚互联网、崇尚资本运作,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他说,政府可以把过去的扶植文化产业的各种专项资金,作为一种融资的杠杆,用它来补偿文化类项目融资的风险敞口。“让银行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融资,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少量的钱来撬动大笔的融资,而且它具有普惠性,能够汇集更多的文化企业。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安是文化古都,历史悠久,艺术品资源丰沛,人文底蕴深厚,艺术品产业化基础较好。”原人民大学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所研究院院长、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办人范勇说,发展艺术品金融是振兴文化产业,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于西安意义重大。希望本次大会能在创新金融观念上有所突破,促进各界对西安的艺术品金融发展有更全面的认知,通过跨界融合形成艺术品金融新的生态系统。(记者 熊惠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