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马六甲 探寻她前世今生的故事

2016-11-09 13:13:1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通古贯今的“海上咽喉”

  站在圣保罗教堂下,向远方眺望就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荷兰时期修筑的教堂,原本是白色的,英国殖民地时期将它粉刷成红色。

  马六甲海峡有悠久的历史。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进行贸易往来。尤其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过往海峡的船只每年达10万多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马六甲河。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航道。导游告诉大家,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历史远达2000多年,是环球航线的重要环节,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过8万多艘,成为仅次于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最繁忙海峡之一。

  有人问马六甲海峡与中国有什么渊源?马六甲州首席部长伊德里斯曾经说过,在马六甲,最早与外国的关系就是600多年前,14世纪末起,郑和七下西洋,5次让舰队驻扎在马六甲。在这5次中,他来这里不仅是为了贸易和商业目的,他还曾保护马六甲免受暹罗和爪哇的入侵,马六甲海峡更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在今天,中国85%的石油依靠水路运送,多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马六甲海峡也再次发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7月,马来西亚政府也有发布报道,称将依靠马六甲海峡的优势,建设巴生第三港口,目前两国正在就项目可行性进行商讨,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