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剂良药

2017-04-17 17:20:15|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在第八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文化特产”依然是各家展览主推的展品,各种“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接不暇。在与各类参展商的沟通交流中发现,“产业化”已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剂良药,它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动漫化”让秦腔戏曲走的更远

  “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在剧院里把一首秦腔戏曲听完。除了戏曲迷,就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是把秦腔戏曲做成电影就不一样了,这种表现形式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喜闻乐见。就连我们做戏曲动漫的人,多做上几次,自己都爱看了。因为我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学习秦腔文化,在深入过程中接触这种传统文化。”陕西鸣达鑫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沈潜说道。

  在产业融合馆里,陕西鸣达鑫雨特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播放的秦腔戏曲电影《墙头记》吸引着上至60、70岁的老太,下至3岁的儿童驻足观看。鲜活的人物形象、地道的秦腔戏曲、动漫的制作方式,让观众赞不绝口。一位初二的学生小谢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秦腔动画片,比起爷爷在家里听的秦腔,动画电影版更为饱满,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枯燥。如果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播秦腔文化,大家应该会更容易接受。

  陕西鸣达鑫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安昊在采访中表示,他们是全国唯一一家从事秦腔戏曲电影制作的公司,到目前已经制作了五部。所用剧本都是老秦腔戏曲剧本,专业老师配音,只不过换了一种让年轻人更加喜欢的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他说通过本次展览,已有江苏一带的人找上他,希望通过动漫电影的表现形式让地方戏曲得以传承并发扬。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是一种趋势,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一张纸”养活一个村子

  但凡有人上来咨询,庄富泉都会很仔细的为大家介绍每种纸的材料和主要用途。这位个小而精干的“老头”,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富阳竹纸制作已有几十年的手艺。

  目前,他家所生产的竹纸包含机宣、古籍宣、茶宣、挂历宣、元书、高级扇子纸等200余种。不仅让宣纸实现了机器生产的产业化模式,也带动了同村的就业,整个村子俨然变成了生产宣纸的大作坊。

  庄富泉说,宣纸是一种很特殊的物品,一直以来都是手工制作,不仅费时还不挣钱,村里许多人都不愿意干。后来他专门研究机器造纸,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寻到了自己的门路,成功研制出了机宣,实现大规模生产,也慕名而来许多学艺的人。渐渐出名后,就带着村里其他人一起做,定期还会去贵州等地招收学徒,一个人一月能挣7000、8000元。因为质量上乘、产量大,已经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但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村里的年轻人早就不做宣纸了,都外出打工谋生,剩下做宣纸的人都是60、70岁的老人。

  为了传承富阳的制造技术,他在自己的作坊里建起了非物质遗传传承基地,并和浙江理工大学共建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他说“每年暑假,都会有许多娃娃来我这里观摩学习,有些孩子对我们这项传统技艺很感兴趣,愿意去学习、去传承。相信有他们可以让富阳纸走的更远。”

  

  热爱中坚持 探索出发展之道

  42岁的薛亚兵是宝鸡社火脸谱的传承人。他从26岁起跟着师傅学习社火表演,那时在农村,逢年过节都有耍社火的传统,加上平时干点零活,耍社火是一门尚能维持生计的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这一老传统逐渐没落。薛亚兵曾想到过放弃,但又止不住内心对社火的热爱,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坚持着老本行。

  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上海世博会举办,薛亚兵带着他存了几十年的1000多件马勺脸谱参展,在世博会上一销而空。回来以后,薛亚兵受到极大启发,开始摸索如何将社火脸谱推广出去。

  “其实在七、八十年代时,美术大师李继友先生就已经开始在马勺上画脸谱了,但那时还无人重视。”薛亚兵说,“社火的精髓就在脸谱,这些脸谱形象代表的是宝鸡的周文化。”于是,他和其他几位社火表演者一起构思设计社火脸谱的文化衍生品。如今,他们设计文创产品除了马勺,还有杯子、T恤、镜子、台灯、抱枕等等。社火脸谱展柜浓重张扬的色彩和种类多样的文创产品不断吸引着观展者上前询问价格、拍照,脸谱元素的杯子和镜子尤其受到年轻人喜欢。

  “宝鸡是周文化的发祥地,社火脸谱的图案大都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中具有法力和正义感的人物脸部造型。我们是在寻找合适的承载物将脸谱的文化精髓和美好寓意传承下去。”薛亚兵说。

  如今的薛亚兵不仅依旧坚持逢年过节与乡亲朋友操办社火表演,平时还得管理脸谱绘制技艺传习所、设计文创产品。“非遗传承不仅要为喜爱它的收藏家们考虑,将它的原始、纯手工继续下去,也要提取它的精髓,以文化产业的方式发展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喜欢它。”薛亚兵说。目前,他们的社火脸谱衍生品在陕西省A级以上的旅游景点都有投放,西安也开有相关衍生品商店,甚至在北京、上海都有他们的经销商。

  对于社火和社火脸谱发展的未来,薛亚兵充满信心。下一步,他们考虑将工艺品的设计与更多实用性相结合,尤其要增强设计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样市场才能更大。

  

  从乡村走出的新时尚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料。荣昌夏布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早在2006年,出身艺术世家,学习书画的綦涛女士就在一次偶然的农村写生时发现了它,并开始了对于夏布的探索发展之旅,并于2007年创办了壹秋堂夏布坊,致力于夏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

  公司市场部的负责人韩卫东向我们介绍,由于苎麻空隙大、透气性是棉的4倍,而且防虫、防腐蚀,用它制作的布料既耐用又排汗,所以很多日韩乃至欧美的高档服装生产商都会大量从我国进口这种布料精加工后销往全球。

  夏布纺织在农村主要以衣物和蚊帐为主,且纺织者多为农村中老年人,他们无固定收入,儿女常年在外打工。綦涛发现夏布的价值后,便开始对它进行设计研究,并和300多家农户签订合作协议,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出口和生产自己的产品。

  展柜中,一件件夏布制作的衣服手感舒适滑爽,颜色素雅。还有用夏布编制的手袋、包包、台灯、摆件等,一些小物件如钱包、手帕、摇扇尤其受很多年轻女士的喜爱。“因为我们不光出口批布,还自己设计产品,所以我们和农户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固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农户有了稳定的收益来源,我们也获得可靠的供货渠道。”韩卫东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做的是产品,内涵是文化,实质上则是思维的创新。非遗传承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工艺,也要做产业化,但夏布元素不可缺少。不创新就无法走出国门,始终只能是地域性的东西。”

  中国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既有前辈们从历史长河中提炼出的素材精品,又有他们改造自然万物幻化出的物质奇迹。文博会上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他们各自的创新演变之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非遗新风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