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里发现人类近亲 陕西基础研究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2017-05-05 08:55: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记者体验观察显微镜下的化石(王偲瑶 摄)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王偲瑶):“这块化石真神奇!”小刘看着西北大学刘建妮教授手里的化石说道。5月4日,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中省主流媒体记者集中采访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活动走进西北大学。几番了解参观,陕西的科技成果发展令人称赞。

  刘建妮所拿化石正是2011年,中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及其国际合作研究者在当年2月24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种被称为“行走的仙人掌”的奇异的动物化石,从而发现了节肢动物演化的关键环节。

  这一研究成果至今仍意义重大,是陕西基础研究成果的显著成就之一。陕西的科研成果并未止步于此,西北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中的早期生命演化团队、中医药研发团队等都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助力陕西的基础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发展。

  “死”化石掩藏“活”秘密  节肢动物起源渐清晰

  刘建妮教授展示“行走的仙人掌”化石(王偲瑶 摄)

  叶足动物,即是一类具有柔软的叶片状的足(附肢)的动物。这一类群在5.4亿年的寒武纪非常繁盛,现在已全部灭绝。叶足动物虽已全部灭绝,但是它与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蜘蛛、蟑螂、蝴蝶、蚊子等)的起源密不可分。

  在学术界,节肢动物的起源和多样性分异问题,长期以来是大家关注探索的焦点问题,而想要揭示节肢动物起源的奥秘及演化历程,则需要已灭绝了的“叶足动物”提供直接的化石实证。

  化石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远古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特殊文字,对化石的研究为人类开启了一扇了解生物演化的窗口。

  2005年,刘建妮在位于我国云南澄江的寒武纪化石库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仙人掌滇虫”。它来自5.4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浑身长刺,身体和腿基本一样粗,也就是后来因其外形酷似仙人掌被称为“行走的仙人掌”生物。

  “拿到这个化石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特,从未见过身体和腿几乎一样粗的生物。”刘建妮说。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2009年刘建妮初步推断这种生物极有可能曾湮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的一个祖先。

  后来,刘建妮和柏林自由大学的Michael Steiner博士及柏林自然科学博物馆的Jason A Dunlop 研究员仔细观察和研究化石,终于发现“仙人掌滇虫”已经发育出分节的附肢,但却仍保留着柔软的蠕形躯干,这一确凿的化石证据表明节肢动物附肢的分节明显早于躯干的分节,这一发现首次初步破解了节肢动物门起源与早期演化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科学难题。

  寻根究底动物起源  发现微型人类远祖近亲

  陕南宽川铺生物群中的皱囊动物。(韩健 供图)

  西北大学韩健研究员等在陕西南部宽川铺生物群中微型动物化石的研究中,发现了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冠状皱囊动物。这种成体仅1毫米的微型动物,被认为代表着显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类远祖至亲。

  人类属于后口动物。据了解,动物胚胎发育较早期仅出现一个开口,称为“胚孔”。如果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口肛合一的开口,该类动物便属于基础动物;如果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独立的口,而相对的一端形成肛门,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如果与原口动物恰好相反,其胚孔发育为动物成体的肛门,而另一端新的开孔发育为动物的口,则称为后口动物。例如海星、海参、海百合、文昌鱼、爬行类、鸟类、人类等都属于后口动物。

  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冠状皱囊动物,把学术界对人类早期祖先的认知,由距今5.2亿年前推至5.35亿年前(十分接近显生宙起点),其体积也由“厘米级”推至“毫米级”。5.2亿年前,澄江动物群中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目’代表着刚刚创造出头脑和原始脊椎的‘宏型’人类祖先;而5.35亿年前的皱囊动物应该与创造雏形鳃裂的微型人类远祖亲密相关。

  韩健研究小组的发现显示,这种毫米级微型动物很可能就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因而代表着显生宙(5.4亿年前)最早期的毫米级人类远祖的至亲。

  会议现场(王偲瑶 摄)

  在此次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中省主流媒体记者集中采访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活动中,展示的优秀科研成果很多,还包括西北大学教授郑晓晖的“宝葫芦”创新药,其阶段性成果“君-使对药”有效成分群辨识技术研究,荣获201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初,团队关于创新药物研发思路及方法的论文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Science》“传统医药的艺术与科学”专题中发表。 该研究易于针对主症的治疗效应,并且组成简单易于研究操作,为基于中草药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据了解,此次集中采访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宣传陕西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助力陕西科技实力追赶超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