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千年闻箫笙 不尽“驼铃”响四海

2017-05-27 16:46:08|来源:新华社|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原标题: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寻梦”千年闻箫笙 不尽“驼铃”响四海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陕西这个“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内陆省份重新站到了开放的前沿地带。面对融入“新丝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陕西传承开放基因,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加速构建立体丝路通道、搭建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等,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内陆开放新高地。

  搭建立体丝绸之路扩大“辐射圈”

  现代丝绸之路,已不再是两千年前那条驼铃声声的漫漫长路,而是一条立体多维的宏大经济走廊。依托公路、铁路、航空等联合运输体系,陕西利用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正在积极构建陆路、空中和网上新丝绸之路,打造立体化的开放通道。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

  2013年11月28日,首列“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鸣笛开行,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出发一路向西抵达哈萨克斯坦。截至今年4月,“长安号”共开行超过300列,发送进出口货物40余万吨。在此基础上,陕西省2016年以来又开通了西安至华沙、汉堡、莫斯科、布达佩斯等4条中欧班列线路。

  “空中丝路”也在持续构建。2016年3月10日,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直飞航线开通,这是西安首条直达中亚的丝路空中航线。据西部机场集团公司董事长邹展业介绍,目前西安已有国际(地区)航线45条,构建了连接亚、欧、美、澳的数十个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未来西部机场集团将加快开辟“一带一路”货运航线,打通“一带一路”空中物流大通道。

  跨境电子商务方兴未艾。2014年3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复西安市开展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2016年3月28日,一架满载外国商品的波音747-400型飞机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这是国内首条“陆空联动”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标志着西安市“境外采购、陆空联运、码头清关、网上交易”的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正在成形。

  构建多层次平台打通“经济圈”

  陕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承开放基因,通达四海的“无水大港”正在形成。目前陕西省已经拥有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等多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同时“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获批国际和国内代码的内陆港口,进出口业务可以做到“不用转关、国际直达”,国家进口粮食指定口岸也已获批。

  

  “西安港”成为我国首个获批国际和国内代码的内陆港口

  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李生荣说,陕西自贸区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助推西部地区门户城市的开放,积极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如今,在陕西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正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合作交流重要平台。在西安举办的2016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世界87个国家、近1800名境外嘉宾及客商参与。

  弘扬中华文化扩展丝路“朋友圈”

  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过程中,陕西省还积极依托历史文化优势,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多层次交流,积极扩展丝路“朋友圈”。

  

  4月14日,在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自泰国的乐今展示她在中国旅游的图片。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在她心里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

  近年来陕西先后举办丝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国际电影节、丝路旅游国际博览会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2016年9月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了一大批丝路沿线各国风情佳作。《长恨歌》等文艺作品不仅深受外国游客青睐,西安也成为国外文化交流团体的重要展演城市。

  陕西省还积极参与丝路遗产保护与开发。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说,在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世界文化遗产行动中,西安市共安排资金155亿元和6000余人,完成了文物保护展示工程100多项,完善了各个申遗点的展示陈列、申遗档案、遗产监测等各项工作,最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5处文物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陕西较强的文物考古能力也为国际文化交流创造了重要契机。自2014年以来,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专家展开联合考古,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地区发现了部分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并于2016年7月底成功发掘一座距今两千多年的康居贵族墓葬。

  “联合考古工作不仅学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也为加强丝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进民心相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