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入学难调查:矛盾尖锐暂无良方

2017-05-31 10:49:13|来源:西部网|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入学难作为西安“民生九难”之一,在每年5月学区划分和9月开学前都会成为这个城市的热点话题。日前,西部网连续发布了西安市入学难系列调查,试图找到“入学难”问题的七寸,找到一个可行的破解办法。

  然而,不管是省市教育部门还是教育专家,都表达了一个观点,西安市存在的学位短缺情况短时间内并没有良方,只能应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撤点并校、配建不到位引发入学难问题

  知情人士贾明(化名)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说,西安市入学难问题在短时间内并没有良方。“西安市目前存在的入学难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办法马上解决矛盾。”

  贾明在西安市教育系统工作了十多年,一路见证了西安教育的发展。

  “2005年前后,西安城区的小学还是较为密集的。”贾明说,当时因为计划生育的影响,小学适龄儿童的数量逐年在减少,西安城市的发展也没现在那么快,外来人口不多,许多学校出现了招生不满的情况。”

  根据贾明的说法,因为生源的减少,再加上城区开发的需要,西安城区的一些小学被撤并,学校用地用于搞商业开发。

  “没有人预料到,不到10年时间,西安人口大量涌入,人一多,上学的矛盾立马显现了出来。”但撤并学校易,重建学校难,当初的学校用地已经被盖成了高楼,想要再盖回学校已经不可能了。“这种情况在城区内最为明显。”

  “另外,你们调查的新建小区配建不到位问题也是西安上学难的重要因素。”贾明说。“因为城市迅速的扩张,西安市近几年的住宅楼房快速增加,不管是利益驱动也好,没有配套意识也罢,楼建好了学校没有建到位,上学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没钱也没地 入学难问题破解遇窘境

  记者了解到,因为逐年尖锐的教育矛盾,西安市已于2014年开始落实教育前置审批制度,以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内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根据西安市教育局的数据,2014年以后,西安市新开发的21个项目都是在监管内,保证先出规划,同步施工,教育局签字验收,再对外售卖的过程。

  2014年后的新建小区不存在配套问题,然而在2014年之前,却存在了大量的未同步配建学校的新建小区。

  “之前遗留的问题现在很难解决。”采访中,陕西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问题最突出的是2011年《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套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的指导意见》发布前拿到地的小区。

  记者了解到,这些小区大部分都没有预留教育用地,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建设学校。另外,也存在开发商自己建了学校不愿意移交政府的情况,“因为这个《指导意见》没有上位法(注:比如说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宪法就是上位法,因为其他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的支撑。”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表示。

  “比如说,开发商买200亩土地用于商业开发,这200亩地是通过招拍挂买来的建设用地,如果开发商建了小学,现在让他无条件移交,这没有法律依据,而且涉嫌违反物权法。除非这块地在给开发商的时候,就明确其中有20亩是教育划拨用地,但是想要当地政府划拨土地是很难的,划拨一亩地三、五十万,而卖地却能卖到三、五百万,差了十倍,但即使是土地划拨,学校的建设费用还是一个矛盾点。” 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说。

  “针对遗留问题,现在只能是逐步化解,针对已经建成的学校,可以以政府出资的形式购买过来,但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完全解决的。”他说。

  制定过渡方案 发展中解决问题

  针对西安市目前的教育现状,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尹小俊认为,没有快速解决的办法,但政府可以制定一些过渡方案,来缓和矛盾。

  “现在西安市说不能跨区域入学,政策的初衷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们可以分两个阶段。“尹小俊说,缓和现有的矛盾需要学区入学与统筹指派相结合。

  “在划学区阶段,孩子按照各自的学区去报名,然而按照现在的状况,会存在一些上不了学的孩子。所以,在按学区报名完成以后,西安市应当再统计一次空余的学位,把多余的学位公布出来,根据家长的意愿进行匹配,这就不再局限于行政区划了。”

  “这样这保证一部分孩子义务教育入学,但还存在一个远距离上学问题,家长接送不便。我建议是,政府要根据这部分孩子增加义务校车,代替父母完成接送。”

  尹小俊说,除了短时间的过渡方案,还需要在长远发展中彻底解决问题。“我了解到,目前不管是陕西省还是西安市,都已经非常重视小区配建学校的问题,有一定的配建政策。”

  “我建议,在新的配建项目中,相关部门要尽量大的预留教育用地。比如原本这个小区要配建100个学位,我们可以配建到150个,多出来的学位由财政来买单,慢慢吸收这些入学难的孩子。” 尹小俊说他不支持政府突击建学校,用地和配套都容易出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慢慢发展过渡。(记者 周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