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通“车让人” 斑马线上有风景

2017-08-23 09:41:34|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原标题:文明交通“车让人” 斑马线上有风景 西安市开展“车让人”活动成效显著

  斑马线前“车让人”,不仅体现着一座城市对生命的尊重,也直接反映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今年5月份以来,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按照公安部交管局“上海会议”“深圳会议”精神,对标杭州、南宁等地先进管理水平,在继续深化巩固全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的基础上,以文明交通“车让人”活动为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提升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意识,积极推动形成斑马线前主动停车让行的文明交通新风尚。

  齐抓共管形成社会合力 文明交通“车让人”

  活动开展之初,西安交警通过主动发声、设置话题、曝光违法等手段,迅速在全社会引发了关于礼让斑马线的大讨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市民的普遍认同。西安市文明办牵头于5月11日印发了《西安市关于开展文明交通“车让人”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对“车让人”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及步骤等作出了具体安排。5月12日以来,西安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市志愿者联合会等单位,先后发出10余份倡议书。各区文明办精心设计活动载体,通过发放“车让人”车贴、设立公益广告牌、组织文明引导员开展引导等多种措施,引导市民争做“车让人”的践行者。

  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在驾驶员中全面推行“5321”礼让标准,要求公交车驾驶员离路口50米要减速,离斑马线30米要减速观察行人,离斑马线20米车速要降到每小时15公里,离斑马线10米处必须停车让行,并纳入线路及驾驶员个人月度考核和星级管理指标。西安市出租车管理处组织行业近3万名驾驶员分批接受培训教育并签订“车让人”承诺书。在公交车、出租车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其他各部门、各行业、各社会团体也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市上下汇聚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有力确保了整治行动的有序推进和不断深化。

  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

  通过积极协调市属媒体制定“车让人”活动宣传策划方案,5月13日起,西安日报、西安晚报、西安电视台分别开设“车让人”活动专栏,大篇幅、高频率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情况。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省属媒体先后刊发相关报道近200余篇。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为活动开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西安交警充分发挥交警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推送违法提示信息,持续开展整治宣传、专题解读等活动,积极推动全体交通参与者自觉践行文明交通理念,特别是在“车让人”整治工作中常态化开展交警执法网络直播50余次,单次直播最高观看人数达到百万人次,累计在线互动量达到300多万人次,取得了“执法一例,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西安本地媒体8月份的一项网络调查数据显示,94.55%的网友知道西安正在推行“车让人”,85.36%的网友在过马路时曾被机动车礼让过。

  警种协作实现执法效益最大化

  整治行动中,西安市充分发挥公安主力军作用,结合全市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打破警种界限,协调市公安局建立多警种协助参与的交通治理新格局,从5月24日起至年底每天抽调市公安局机关和各分县局近600名警力配合交警,在全市设置150个整治点位,重点针对“车不让人”等交通陋习开展全警严管严处。交警支队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整治行动,除窗口民警外,全警上路,分片包干,开展整治工作。

  西安交警在全市选取10条重点路段,作为创建“车让人”文明示范路段,全面启用102个移动抓拍“布控球”和184处路面固定监控设备,对不礼让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录入。出台了执法记录仪查处“车不让人”流程规范,严格落实罚款记分手段。建立“车不让人”违法信息二次抄告制度,积极发动市民通过违法“随手拍”举报,通过集中统一行动和日常严管相结合,全面加强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的管控力度。据了解,“车让人”活动开展至今,交警部门共处罚12万余例机动车不礼让违法行为。在严管重罚的同时,西安交警对全市斑马线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优化完善了人行横道线、停止线和预告标识等标线设置,新增施划“车让人”路面文字标记2500余组。

  活动开展以来,“车让人”蔚然成风的整治成效不仅赢得广大群众的点赞,也为下一步形成依法严管的常态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倡导“车让人”看似“小细节”,实则“大情怀”,只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努力营造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文明礼让的氛围,一定会不断刷新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明新高度,创建文明交通的新生活。(本报记者 张英 通讯员 王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