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冬枣:走品牌发展之路

2017-09-12 10:45:49|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李玥

  金秋的东府大荔,到处弥散着冬枣的清香,枣农的面孔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中国冬枣第一品牌的大荔冬枣进入了采摘旺季。9月8日,记者走进大荔冬枣的发源地大荔县安仁镇小荀村实地探访。

  大荔冬枣 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

  在小荀村党支部书记荀新荣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荀新荣将大荔冬枣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村上以前大量种植梨枣。2000年左右,枣农马绍兴从山东引进冬枣,在梨树上嫁接,果子比其他大枣更为香甜,大家吃了赞不绝口,投放西安市场后被一抢而空。”荀新荣说,“口感好才能口碑好,市场其实最公平,好的产品不愁卖。”马绍兴全家很快种了50多亩冬枣,带动了四乡八邻大量栽种。2010年,马绍兴离世,他的3个儿子继承了他的冬枣事业,更多的大荔人也开始种植冬枣。

  “说来也怪,大荔冬枣从山东引进,口感和品质却比山东的好。大荔拥有独特的光照、水肥、气候条件,专家说冬枣最适合在大荔的河滩盐碱地种植。”荀新荣说,“短短十几年,大荔冬枣给农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冬枣种植区人均年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两三万元。家家小洋房,户户私家车,冬枣给大家伙儿带来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其实,小荀村只是大荔县的一个缩影。据县果业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冬枣栽植面积以每年3万亩至5万亩的速度递增,发展到目前的38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总产值超过38亿元。冬枣的产业化格局已逐渐形成,目前全县有26万人和300余家企业直接参与冬枣的基地建设、产品销售、贮藏保鲜、物流快递等。冬枣已成为拉动大荔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板块,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大荔县先后荣获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中国枣乡、全国冬枣名县等称号,并于2016年参加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价,品牌价值达38.67亿元,位列2016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20强。大荔冬枣成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和首届世界苹果大会鲜枣类唯一大会专供果品。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2家、绿色认证企业2家、有机认证企业3家。  

  全力打造 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

  大荔冬枣这一区域公用品牌,无疑是举全县之力创建的。“谁砸大荔冬枣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在冬枣主产区大荔县安仁镇街道两旁,到处可见这样的横幅。安仁镇党委书记刘伟强说:“我们要求大家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切实保护好大荔冬枣的品牌形象,严禁违规用药和摘青上市。”

  2015年,县上制订了《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和《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生产技术标准》,坚持“四统一、一加强”的原则,即统一品名、统一标准、统一评估、统一包装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县果业局与相关部门联合组成果业品牌市场监管小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市场管理,以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核心,确保大荔冬枣持续健康发展。

  县农检中心加大了对冬枣生产基地的监管力度,开展例行巡查和抽检,确保冬枣上市全部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同时,启动大荔冬枣追溯体系制度,指导冬枣企业、合作社融入市果业局的果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大荔冬枣网上追溯查询生产销售体系,确保大荔冬枣的质量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对全县969户农药经营户清理整顿,实行“四严控”,即严格控制门店、严格控制源头、严格控制品种、严格控制农药市场。对定点经营管理的27户高毒农药经营户严格落实“五项制度”,即购进备案制、经营专柜制、销售台账制、购买实名制、公开承诺制,确保高毒农药在经营过程中销售信息100%可查询,流向100%可跟踪,质量100%有保证。

  大荔冬枣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并非人人都可以使用,而是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县上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选择有实力、信誉好、有销量、有基地的安友、百果王、绿苑、绿恒、侬艺、晓彬、群力等合作社及天元水果超市率先使用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将其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全面推开。

  在县果业局的扶持下,大荔百果王电子商务公司、安友果品合作社、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等在北京、深圳、沈阳、昆明等地设立大荔果品形象店,店铺悬挂“陕西(大荔)果品形象店”标志牌,以前店后库为基本构架,侧重于果品配送、团购,以果品零售为补充,将大荔果品形象店建成具有产品销售、品牌推介、信息搜集等功能的果品专卖店,成为大荔冬枣的直销窗口。

  现在,大荔冬枣每天通过上百辆货车运往省外,已经覆盖了全国大中城市,并在各大电商平台持续热销。( 记者 卢新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