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用剪纸记录时代变迁

2018-10-09 09:55:48|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王文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 党运 摄

  临窗一株桂花树,香气扑鼻而来。82岁的王文质独坐窗前,戴上老花镜,在一张红色宣纸上,剪出两个灯笼。他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手脚还算灵便。剪纸最考验手上功夫,他不停更换着剪刀,细节处,再拿刻刀加工。桂花香荡漾,他沉醉在一刀一剪中,“讲述”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变迁。

  今年是王文质来陕西的第51个年头。他出生于北京,1952年进入北京211厂,随后考入北京第一航空学校。1956年,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王文质成为研究院的首批员工。

  “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剪纸,还学过剪皮影。”昨天,他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可能是受小时候学皮影的影响,他的剪纸与普通剪纸有点不同,“有人说我这是剪纸的手法,版画的表现力”。

  1967年农历正月初二,已经是生产厂厂长助理的王文质,突然接到通知,前往陕西秦岭的山中,负责新建一个基地。1997年,他从西安航天六院7103厂退休,“骑着自行车,跑遍长安区多一半的村子,搞社会调查。”

  在走访中,王文质感受最深的是今昔变化。他的剪纸《人欢鱼跃》的创作灵感,就来自长安东大乡西留铺乡发展养殖和旅游业而致富的事迹。2010年,雁塔区政府授予王文质“西安市雁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版画技艺”。

  “父亲的剪纸作品,全部都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故事,纪实性很强,堪称‘时代日记’。”小儿子王建波说,父亲的作品在构图上吸收了年画、漫画写意的长处,剪法又借助了版画的特点,创作时剪刀、刻刀并用,在长安地区乃至西安都独树一帜,被人称为“剪纸王”。

  在一部名为《航天历史》的作品集中,王文质在扉页写下一句话:四十年磨一剑,四十年沧桑,四十年饱含了一代航天人的酸甜苦辣,凝聚了一代人的创业历程。

  近日,王文质完成了《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整套剪纸作品,从缝纫机、电视,到手机、支付宝、高铁等都跃然纸上,“如果说时间是记录者,那么我愿意做一名书写者。”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道路越走越开阔,航天人从未停歇自我突破的拼搏脚步,他们的欢笑与荣耀,属于他们自己,更属于这个时代。(本报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杜豆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