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亮丽风景

2018-12-17 09:25:49|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子长县西沟淤地坝。 本报通讯员 马磊摄

  延川县淤地坝利用一景。 本报通讯员 马磊摄

  绥德县沟道小坝群增加耕地面积。 本报通讯员 王埃平摄

   

  志丹县孙岔罗子沟骨干淤地坝。    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宝塔区碾庄沟坝地建起蔬菜大棚。 省水土保持局提供

  淤地坝改善生态助农增收。 本报通讯员 马磊摄  

  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深受广大农村群众欢迎,被形象地称为丰产增收的“聚宝盆”。只要有淤地坝的地方,必定是一片绿意盈盈的良田美景。   在生态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这也是陕北人民长期以来热衷于淤地坝建设的原因所在。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进一步加强淤地坝建设,对于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加快退耕还林的步伐以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陕西省水利厅、省水土保持局高度重视淤地坝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加快老旧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工作,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按照“近自然修复、清洁健康发展、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明确目标和措施,加强坝系建设,让淤地坝长久发挥作用,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陕西淤地坝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最初的淤地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子洲县裴家湾镇黄土洼村,有一个天然淤地坝,当地人称之为“湫滩”,是黄土高原地区最早的淤地坝。明隆庆三年(1569年),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坍塌,形成天然聚湫,后经加工形成了高60米、淤地800余亩的淤地坝。新中国成立以来,淤地坝建设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提倡推广,经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淤地坝发展过程中,历经了由小型到大型,从蓄水拦泥到淤地生产,从单坝建设到坝系建设的过程,大体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阶段;60年代的推广普及阶段;70年代的发展建设阶段;80年代以来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完善提高坝系建设的规范化建设阶段。  

  记者从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了解到,陕西全省目前共建有淤地坝33910座,占全国淤地坝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骨干坝2630座、中型坝9251座、小型坝22029座。榆林和延安两市分别建成淤地坝2.18万座和1.14万座,两市淤地坝数量占全省的98%。淤地坝在滞洪减沙、拦泥淤地、灌溉增产等方面效益显著。据测算,全省淤地坝共拦泥59亿吨,淤成坝地90多万亩,促进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保护耕地60万亩,年灌溉面积6万亩,增产粮食4亿公斤,带动养殖效益380万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深受黄土高原地区群众欢迎。   

  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志丹县,淤地坝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全县现有淤地坝267座,形成了孙岔坝系、牛沟坝系、保娃沟门坝系3条坝系。通过多年建设,志丹县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建一座坝,治一条沟,控制一方水土,致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据统计,全县淤地坝每年可新增保水能力1569万立方米,保土599万吨。该县黄沟门一号淤地坝自2001年淤平后新增坝地120亩,玉米亩产是坡耕地的12倍。保安镇张家沟移民搬迁点有84户405人,利用120亩坝地和810亩梯田,实现人均坝地梯田2.3亩,依托坝地和梯田解决了移民搬迁的后顾之忧。    

  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形式   

  “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在陕北,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充分印证了淤地坝在防治水土流失,使荒沟变良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今,淤地坝仍然是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最为有效的措施。   

  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淤地坝是防止泥沙下泄的最后一道防线,分布于沟沟岔岔的淤地坝从源头上把泥沙就地拦截,减少了黄河河床的淤积,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保护了下游安全。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沙8720吨、中型6720吨、小型3430吨。我省3.3万余座淤地坝累计拦泥59亿吨,对减少黄河下游淤积和汛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淤地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坝地主要由山坡表土随坡面径流汇入沟道淤积而成,水分充足,土地肥沃,抗旱能力强,增产作用十分明显,而且易于耕作,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据调查分析,一般年份,每亩坝地玉米产量500公斤以上,是坡地单产的10倍、梯田单产的3倍至5倍,特别是在大旱年份,坝地抗灾效果更加显著。全省90万亩坝地每年产粮达4亿公斤,可满足300多万人的粮食需求,保证当地的粮食安全。  

  促进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高产稳产的坝地建设,实现了少种多收,劳动强度也大幅度降低,使农民退出坡地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每亩坝地可促进6亩至10亩坡地退耕,将加快区域植被的快速有效恢复,是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有效保证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淤地坝建设,有效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质品种的引进,现代农机具和地膜覆盖、温室大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和土地生产利用率及产出率。清涧县宽州镇上刘家川村在坝地大棚育苗30亩,平均每亩年出苗3.5万株,亩产值达到6万余元。同时,他们在大量退耕的坡地上栽植经济林、药材,发展高效牧草,促进了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增强蓄水用水功能,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陕北十年九旱,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全省现有淤地坝剩余库容25亿立方米,蓄水能力约3亿立方米,如果输配水设施和供水管网齐全,将有效提升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水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黄土高原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水瓶颈,协调上下游和左右岸、地表水和地下水,能就地取水不从外调水、能用地表水不采地下水,配套蓄水调水设施,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淤地坝建设使千百年的荒沟烂洼成为平坦的沃野良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有效促进了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河湖长制管理让淤地坝更好发挥作用   

  近年来,陕西省水利厅、省水土保持局狠抓淤地坝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汛安全;创新管理机制,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淤地坝防汛责任制,工程效益显著。虽然我省淤地坝建设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老坝病险严重。陕北地区3万多座淤地坝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加之部分坝权不明,存在“有人种无人管”现象,许多工程年久失修、设施老化,不同程度存在病险问题。另外,经过多年的淤积,相当一部分淤地坝已淤满或基本淤满,丧失了继续拦泥和滞洪的能力,存在安全隐患。  

  管建机制不健全。跨乡、村、组的大中型淤地坝,由于涉及面广,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责任落不实。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淤地坝的效益和作用被相关部门和群众认可,对淤地坝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但由于一些部门对淤地坝总体规划不掌握,致使项目的立项与总体规划脱节,坝址选择不当,形成安全隐患,造成资金浪费。   坝系不配套。陕北地区小型淤地坝占全省淤地坝总数的三分之二,而且多为群众自发修建,标准低、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全省治沟骨干工程仅300多座,平均200平方公里一座骨干坝,加之布局不合理,真正形成坝系的不多。特别是许多小流域沟道缺少具有“上拦下保”作用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整体防洪能力差。  

  产业融合度不高。淤地坝多以拦沙淤泥和灌排为主,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缓解水瓶颈制约作用需要加强。产业布设多以农业、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较少,结构单一影响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此,陕西省水利厅、省水土保持局以加大坝系投资力度为抓手,推动重点工程建设,加快病险坝除险加固,力争尽快实施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和坝系源头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坝塘湖、湿地星罗棋布的坝系生态、景观格局。同时,以中小流域为单元,优化坝系布局,扭转小流域有坝无系局面;提高小流域坝系的布坝密度,加大流域坝系的库容均衡度,不断完善坝系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分级落实行政管理责任,明确职责;逐步建立淤地坝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精细化动态管理;组织修编规范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把淤地坝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是创新淤地坝建管体制机制、规范淤地坝管理的重要举措。淤地坝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在区域建设中将淤地坝与江河湖库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利于水系连通与水生态修复整治,促进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明确各级管护责任,促进管护措施的落实,对有效解决淤地坝运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陕西省西安、渭南、铜川及韩城市的淤地坝已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延安、宝鸡、咸阳部分县的淤地坝已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并进一步推进榆林等地也将淤地坝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此举将有效落实地方日常监管责任,建立严格的坝系管理制度,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层级夯实地方党委政府监管责任,解决淤地坝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管护的全覆盖。   

  “我们将以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制定坝地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坝系田园经济综合体。”陕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土保持局局长彭鸿说,在今后淤地坝产业发展中,我省将坚持以水定产,开展清洁流域清洁生产,引导一二三产业聚集发展,不断壮大拦泥淤地型集约农业、绿色经济型特色农业、高效利用型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让科学、规模、稳固的淤地坝系成为我省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振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本报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梁小卫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