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琳:发挥陕西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双优势 构建文化交流门户区

2019-04-08 17:28:5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吴宇婷|责编:程茜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柳洪华):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陕西成为西北唯一获批自贸试验区的省份。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中,建设人文交流成为重要支点。

  4月3日,在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2周年之际,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人文学院教授杨琳,听其对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人文合作交流发展的建言。

  

  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人文学院教授杨琳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李欧

  自贸试验区2年成绩单 人文交流亮点突出

  “在国家第三批自贸区中,陕西自贸试验区是唯一一个被赋予了人文交流和教育功能的自贸试验区。无论从国家定位还是陕西的区位优势来说,人文交流都是值得我们大力彰显的功能。”多年来在人文方面的研究,杨琳对此感触颇深。

  杨琳表示,把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要支点,是陕西自贸试验区不同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

  而从陕西自贸试验区过去两年的实际发展来看,人文交流也的确让陕西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实现了无缝对接,文化的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逐渐被彰显出来。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回溯历史,唐朝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古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交流共赢、文化融合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契合了当前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发展理念。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突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外向发展姿态。因此,从人文交流和教育方面去彰显丝绸之路文化精神,陕西义不容辞,同时也能落实到自贸试验区的具体建设之中。”杨琳说。

  据了解,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文化交流方面成果颇丰。2017年3月,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服务网站上线;2018年6月,西安高新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2018年12月,国际汉唐学院入驻沣东自贸新天地……陕西自贸试验区一系列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扎实之举,推动着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 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

  杨琳介绍,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值得深思的是,长期以来整体国际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不高,存在着文化资源转化率低、文化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低、文化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文化贸易伙伴地理分布不均等问题。这就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找寻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路径的契机。

  “文化产业是最重要的朝阳产业之一。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无疑可以推动陕西,甚至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我们急需通过外向的发展激活和整合已有的资源。”杨琳直言。

  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中,货品、服务、资本、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越来越快,以准入行同等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代表的新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越来越向全球层面发展,世界文化贸易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

  在杨琳看来,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点。以自贸试验区为契机,更易构建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链接沿线各国的门户的重要地位。

  紧抓“互联网+”和数字化 建立融合创新

  “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中国新时期全方位扩大开放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陕西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自贸试验区为陕西更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而“一带一路”倡议也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开放空间。

  “过去的两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它复制推广了国家已经形成的前两批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陕西也形成了自己的262个创新案例。而创新案例形成的背后,折射出陕西自贸试验区在2年的探索中所形成的创新理念和氛围,这种创新理念和氛围,正是未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杨琳说。

  对于陕西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杨琳认为,当前的陕西自贸试验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资源优势方面来考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我们要梳理文化资源优势,发现短板和发力的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面面俱到。同时,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要有超前的意识,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方面建立融合创新,将科技、金融、贸易都融合于人文与教育交流之上。从自贸试验区的整体来看,各功能片区要形成‘分则成片、特色尽显,合则一体、交叉融合’的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整体优势,形成一种资源合力。”对于陕西省自贸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杨琳如此建议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