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物讲述丝路故事 见证丝路友谊

2019-06-24 11:41:14|来源:西安晚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镶金兽首玛瑙杯

  海兽葡萄镜

  鸳鸯莲纹花瓣金碗

  金怪兽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刚刚闭幕的上合组织峰会见证了“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深厚友谊。陕西是华夏文明的源脉,陕西历史博物馆里也有很多丝路文物,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无声地诉说着丝路繁荣,见证着丝路友谊,讲述着丝路故事。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勾勒一幅和谐发展的恢宏画卷

  这是一匹健壮的骆驼,它来自盛唐,但与满载货物的骆驼不同,它驮着8个人,这些人是往返于丝路上的商人,在漫长、枯燥的商旅生活中,他们怎么消磨时间呢?

  唐代丝绸之路通达四方,国际贸易繁盛。唐代艺术家将丝路商旅中的异域元素融入创作中,由此诞生了数量众多的艺术品。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唐墓的这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便是其中的精品。

  在广袤的大漠中,耐饥耐渴、温顺易驯的骆驼是往来商队的主要运输工具。这匹骆驼体格雄健,昂首卷舌呈嘶鸣状,驼身施白釉,颈部、前腿和尾部涂赭黄釉。骆驼背上铺着一条蓝色椭圆形毯子,两个驼峰上还架有一个深绿色的平台,平台上还铺着一条色彩艳丽的菱形方格毯。毯子自然地垂在驼身两侧,毯边微微上扬,似在迎风飘动。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或坐或站竟聚集了八个人。其中七个男乐手面向外紧挨着坐成一圈。他们一人棒笙、一人吹箫、一人吹笛、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手拿箜篌、一人正打拍板、一人欲吹排箫,个个眉清目秀、神情专注。在七个男乐手的中间站着一位婀娜的女子,她面庞圆润,体态丰盈,身着白花长裙,头微微上扬,右手举到胸前,左臂长抽舒展,似乎正随着节拍翩然起舞。

  现实中一匹骆驼是无法承载八个人的重量的。工匠们巧妙地将艺术夸张和现实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将现实中的舞台搬到了这小小的方寸之上。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起,沿着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古代中国与西亚、中亚各国实现了政治、文化、经济的往来。到唐代随着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国家的外交版图逐步扩大,向西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一带和北非诸国。

  据专家介绍,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离不开负责唐朝西域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的保护。安西都护府先后被设置于西州和龟兹。西州位于如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它是龟兹重要的商品供给地。据《西州图经》记载,从西州通往周边国家的道路就有11条。龟兹是汉唐时期西域的大国,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是西域局势安全的战略中枢。西域形成了以龟兹、西州为中心辐射天山南北及中亚、西亚的交通贸易网。

  今天,当人们静静凝视这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时,曾经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又勾勒出一幅和谐发展的恢宏画卷。

  海兽葡萄镜:

  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铜镜的出现,是古人临水而照之后的需求与文明进步、冶金技术发展的结果。我国铜镜的发展流行于春秋战国,鼎盛于两汉,繁荣于隋唐,直到清代才逐步被玻璃镜替代。唐代铜镜在战国及汉代铜镜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与之前的铜镜相比,唐代铜镜在铸造工艺、造型、纹饰、内容及用途等方面都有不少改变及突破。

  在众多精致的唐代铜镜中,最典型的就是海兽葡萄铜镜。这面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的唐代海兽葡萄镜,背面是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纹样图案。这些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构成一幅妙趣横生的画面。据专家介绍,与这件纹饰相同的铜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铜镜,不仅在唐高宗时代、武则天时期最为流行,而且在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伊朗等国也有实物或仿制品出土。可见在当时,这类铜镜的流传及影响十分广泛。

  宋代的《博古图录》中称这类纹饰的铜镜为海马葡萄镜。海马、海兽究竟为何种动物?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神圣植物,也有人认为海马就是海外来的马,还有人认为海马指的是我国青海一种能日行千里的马。

  葡萄是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的重要物种。之后,葡萄纹样逐渐被应用在了人们的各种生活器物上。外域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的铜镜结合,大幅度提升了铜镜的观赏性,显示出唐代文化的蓬勃生机。因此,唐代的海兽葡萄镜也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每年生日那天都会赏赐大臣铜镜。因此,民间百姓也竞相效仿,纷纷将铜镜作为礼物相互赠送。铜镜在现代已经不再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更多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留存于世的大量铜镜,让人们感受到了承载在其中的文明之光。

  金怪兽:

  匈奴文化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

  1957年秋,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纳林高兔村,一场大风吹走了地表的沙石,一件由纯金捶揲成型的金怪兽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金怪兽的全名是战国鹿形金怪兽,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160克。底座为四瓣莲花形,外沿有12个可以缀钉的小圆孔。专家据此推测,金怪兽可能是一件戴在头上的冠饰。

  当年与金怪兽一同出现在世人眼前的还有银鹿一件、铜刺猬两件、金虎一对、银虎一对、银质错金剑柄一件……专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纹饰及工艺研究,认为它的主人应该是匈奴族的某个首领。

  在金怪兽的身上,能看到鹿的角、马的脸、鹰的嘴、羊的身体、蝎子的尾巴。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它的两只犄角是由背相对、身相连的16只小鸟构成的,蝎形的尾巴也是1只小鸟的样子。当年的工匠巧妙地将17只小鸟隐藏在小小的身躯里,足见其睿智巧思。

  《山海经》中有记载:“又东五百里,日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又东五百里,日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鲁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其中“无草木,多沙石”是北方沙漠的写照,这个记录应该源自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蛊雕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金怪兽的外形与记载中的蛊雕很相似,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可能就是按照神话传说里的蛊雕的形象制作出来的。

  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出土的金饰片上,有与金怪兽类似的鹿形鸟喙怪兽形象,但像金怪兽这样,全身包含多种动物特征的圆雕怪兽,尚属首次发现。金怪兽的主人生活在漠北草原,他所属的部族匈奴,曾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对古代中国历史以及亚洲史、欧洲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弓马娴熟,勇武善战,几乎全民皆兵。他们来如风,去如电,让人防不胜防。在汉文化对西域产生影响之前,匈奴人是丝绸之路上从天山到河西走廊段的霸主,因此匈奴文化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鸳鸯莲瓣纹金碗:

  展现丝绸之路上兼容并蓄的时代气象

  唐时的丝绸之路安全畅通,来自西域的物品和文化悄然改变了唐代人们的生活。中国在唐代以前,金银器大多为非器皿类饰件。在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唐人开始将原本流行于西方的金银器皿作为追逐的对象。

  鸳鸯莲瓣纹金碗就是在盛唐时期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中诞生的,它来自何家村唐代窖藏。整体造型是经捶揲而成的,捶揲工艺是西方金银器制造的主要工艺。鸳鸯莲瓣纹金碗身上的全部纹饰都是用手工一点点地錾刻出来的,圈足和碗体是焊接而成的。外壁捶揲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有狐、兔、獐、鹿、鸳鸯、大雁等动物及花草。走兽或走或奔,禽鸟或飞或栖,动静结合,栩栩如生。下层莲瓣内刻着忍冬纹。《本草纲目》记载,久服忍冬,延年益寿,所以忍冬也是长寿的象征。外壁空白处装饰有密密麻麻的鱼子纹,寓意多子多福。

  在鸳鸯莲瓣纹金碗的内底中心,錾刻了一朵蔷薇式团花。而在外底中心,则刻了一只回首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中的鸳鸯。鸳鸯自古都作为爱情和幸福的象征被人们所喜爱。据中国古代文献《唐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命赐酒二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一般是作为酒具使用的。

  今天,当人们在欣赏工艺精湛、纹饰华丽、气度雍容的鸳鸯莲瓣纹金碗时,不仅能感受到盛唐时代的富足丰裕,也能体会到唐代社会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遗产的同时,对丝绸之路上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时代气象。

  镶金兽首玛瑙杯:

  开放包容文化特质的完美体现

  镶金兽首玛瑙杯也来自何家村唐代窖藏。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用一块酱红、橙黄和乳白色夹杂在一起的玛瑙精心雕琢而成。据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件酒具,在当时,能制成这样大件的玛瑙制品实属罕见,而材料来源很可能是贡品。

  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我国自魏晋至隋唐所用的玛瑙,多出自西域、印度、波斯、康国等。兽首玛瑙杯周身线条光滑流畅,形似兽角。纹理竖直的一端被雕成杯口,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纹,光滑流畅,粗细间隔恰到好处。平直的另一端,被雕琢成似牛头形的兽首,兽首双目圆睁,目视前方,耳朵后抿,头上的双角粗壮有力,弯曲向后一直延伸到杯口。兽嘴上镶嵌的金塞,增加了明快的色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用如此写实的手法制作出逼真传神的兽首造型,在唐代并不多见,而在波斯萨珊和粟特的石刻、银器以及织物中则常常能看到。兽首玛瑙杯不仅材质和造型设计与域外文化有关,在使用方式上,也有别于传统。用它来饮酒,酒是从下端的孔,即镶金塞处,注入饮用者口中的。很多学者认为这与西方的“来通”相同。

  根据史料考证,“来通”早在西亚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又称波斯第一帝国)时就已出现,在公元7世纪之前的西亚与中亚地区一直流行,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关于兽首玛瑙杯制作年代的考证,有专家根据所采用兽首的这种样式,推断兽首玛瑙杯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或公元前2世纪的产物,也就是说,可能在唐代兽首玛瑙杯已经是一件传世数百年的古物了。也有专家推断兽首玛瑙杯只是唐代工匠仿“来通”的样式而制作的工艺品。夫于兽首玛瑙杯的身世虽有许多未解之谜,但其聚合异域特色文化是不争的事实,它是对大唐开放包容文化特质的完美体现。

  丝绸之路绵亘悠长,丝路文化开放包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和见证着我国的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文/记者张佳 图/记者张宇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