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或遇冷国产品牌轿车略尴尬

2019-07-24 18:03:45|来源:西安晚报|编辑:吴宇婷|责编:赵滢溪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1-6月,SUV市场增速继续下行至-13.4%。根据市场调研机构调研表明:高达84%的非轿车车主表示,如果再买车,将选择轿车。而在18岁-34岁年轻消费者中,倾向轿车的趋势更加明显,每10位年轻消费者中,就有8位以上考虑购买轿车。若中国乘用车市场真如上述调查数据一致,那么中国品牌将迎来一轮“大灾变”。

  SUV走向落寞?

  为了验证文前的调查结果,笔者选取了本报合作单位——汽车之家网站车型关注度数据。其中在关注度排名前20的车型中,SUV车型只占3款,分别是排名第13位的哈弗H6、排名第18位的汉兰达及排名第20位的宝马X3。其中,SUV关注最高的车型哈弗H6日均关注度为1.25万,而轿车关注度第一的车型宝马3系的日均关注度则高达3.51万,是哈弗H6的2.8倍!

  除了数据上的颓势外,相关政策,也的确对SUV不太“友好”。在今年年初工信部制定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乘用车新车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应达到每百公里5L,到2025年应达到每百公里4L。相比轿车,SUV产品在油耗上有天然劣势,不利于企业降低平均油耗。显然,在中国市场,人们对于SUV的喜爱正在“降温”。

  SUV是一种“病”?

  几年前,中国品牌集体经历了一场“严冬”,销量连续下降了一年多。在最危难的时期,正是SUV的腾飞把中国品牌重新送上了销量正增长的快车道。因此,SUV市场下滑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品牌,因为他们实在是太依赖SUV,同时又太“轻视”轿车了。

  在汽车之家车型库数据中,中国品牌产品共540个车系(不含皮卡、微卡、轻客),其中SUV产品有244个车系,占比45.19%;而轿车产品只有148个车系,占比27.41%。而在销量层面上,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批发销量累计超过5万辆的中国品牌产品中,SUV有13款,而轿车却只有2款。 

  虽然中国品牌中不乏像吉利、长安、奇瑞这种产品结构均衡的车企,但更多的是哈弗、汉腾、宝沃等几乎靠SUV产品打天下的车企。正是由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SUV市场遇冷,一旦消费紧缩,最先受影响的就是中国品牌。

  我国缺乏爆款轿车?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批发销量数据,在2019年1-6月累计销量中,中国品牌轿车仅有帝豪能够挤入前10,杀入前30的也只有帝豪、荣威i5、北汽EU系列这3个车系,若论“爆款”车型,中国品牌轿车的确有些“寒酸”,而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三点原因:

  一是资历不够、动力不足以及面临围剿。轿车市场从上世纪末开始,桑塔纳、捷达、富康等合资品牌车型就开始“统治”中国乘用车市场。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外汽车品牌相继以合资的形式涌入中国,在自主品牌正式起步时,合资品牌已逐渐完善了从微型车到大型车全细分市场布局;二是车企的动力不足。相比轿车,SUV利润更高。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同级别产品中,SUV溢价率要比轿车高20%,而制造成本却仅比轿车高6%-10%;三是合资品牌的不断“围剿”,也是中国品牌轿车“存活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品牌轿车最好发力的紧凑级轿车领域,合资品牌价格下探幅度很大,中国品牌轿车没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中国轿车崛起有望?

  有业内认为,尽管前路艰辛,但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在轿车领域上有所突破也并非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想达成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坚守。当市场不景气时,企业不应该就此放弃轿车业务,应该慢慢进行技术、口碑积累,厚积薄发。吉利、长安、奇瑞等企业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打造出如今的帝豪系列、逸动系列、艾瑞泽系列等能“站稳脚”的车型。其次,想在轿车领域脱颖而出,也可以用稍微“取巧”的方式,借助网联化浪潮,打造车辆配置差异化,从而赢得竞争;最后,车企也可以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条路径让轿车崛起。虽然目前整体车市依旧处于下滑态势,但新能源汽车却逆势增长。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57.7万辆,同比增长65.9%。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尤其是纯电动车细分市场内投放的车型并不多,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不失为一个提前抢占市场的好时期。                       曹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