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泾灌溉惠泽千年后
秦因郑国渠而统一六国,汉因白渠而富甲天下,唐因郑白渠而四海臣服,民国因泾惠渠挽救数百万人的性命,现代泾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座水利设施,延续2000年传奇。
一排碑刻文献竖立在郑国渠渠首遗址旁,一曲清水流淌在泾惠渠中,见证风云变幻,抚育芸芸众生。
由于泾河河床不断下切,引泾渠口沿泾河河岸逐渐上移,从郑国渠遗址到泾惠渠渠首五公里长的范围内,汉白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等历代渠首遗址分布于此,宛如一座天然的水利博物馆,共同构成秦人引泾灌溉、治水兴利的伟大壮举,也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缩影。
关于郑国渠,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公元前246年秦国在关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开启引泾灌溉的先河。10年完工。郑国渠从今天的陕西泾阳县西北25千米的泾河瓠口凿渠引泾水,向东横绝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石川河,注入洛河,全长约126千米,灌溉农田约115万亩。
“除了灌溉的作用,郑国渠具有淤灌性质,用泾河冲刷下来的泥沙改良关中的荒碱地,主要起到了营造田地的目的,使贫瘠干旱的关中遍地沃野。”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宣传中心主任陈景云介绍说。
汉代,由于河床下切,在郑国渠的基础上,由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白渠,并开有支渠,初步形成了关中水利网络。白渠灌区成为供应首都长安城数十万人口衣食所需的重要基地。当时流传的歌谣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净是,亿万之口。”
唐代,引泾灌溉达到鼎盛时期,在白渠渠道体系之上,修建彭城堰、三限闸两大分水枢纽,三白渠路线基本固定下来,奠定了宋元明清以至今日的渠线布局。唐代出台的《水部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利法典,其中许多规定就是针对郑白渠指定的。
唐代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郑国渠在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到民国时期,在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先驱李仪祉先生的主持下,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技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在唐郑白渠的基础上,修建成功,使千年的郑国渠得以延续至今。
2000多年的引泾灌溉,印证了“善治秦者必治水”、“水利兴盛世”的论断。秦因郑国渠而统一六国,汉因白渠而富甲天下,唐因郑白渠而四海臣服,民国因泾惠渠挽救数百万人的性命,现代泾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国渠申遗难点在哪儿
郑国渠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需要的财力、人力、物力就不是省水利厅、省文物局或泾阳县等某一个单位所能实现的事情,需要在政府层面上统一谋划。
千年郑国渠走到今天,随着申遗工作的进展,再次成为热点。
从今年3月份起,陕西省水利厅通过整治现场环境、封山育林、修建道路、保护历代引泾石碑、设置各类引导标识,维护遗址区日常保洁与安全等各种措施来保护、规划、开发郑国渠遗址。目前,遗址区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为让千年古渠美起来、靓起来,6月1日,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江河局、陕西省泾惠局、陕西省水利设计院的12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扮靓古渠我为申遗作贡献”主题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让郑国渠走入人们视线,让人们有机会了解这个传奇水利设施背后的历史文化。
“目前,陕西省水利厅正在编制郑国渠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是想把郑国渠建设成为集遗址保护、人文体验、生态休闲、教育科研、中国水利历史全景画卷为一体的国家级天然水利工程博物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及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区。”陕西省水利厅文明办副主任耿涛表示。
按照规划设想,围绕郑国渠遗址,将建设郑国渠遗址公园,以保存遗址本体,展示历史风貌。与此同时,规划建设秦泾风情街、郑国渠展览馆,通过民俗表演、实景演出以及现代艺术手法展现郑国渠的文化底蕴,修建快慢不同的交通体系,优化景区旅游线路,提升郑国渠的文化展示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障碍需要一一克服。
首先的挑战就是对已遭受破坏的核心遗址点进行原址复原。“经现场调研,郑国渠遗址带环境比较复杂,宋元明清渠首遗址位于现泾河河道内,受泾河河水冲刷影响较大。秦汉唐三朝的渠首遗址位于泾河高岸或半塬区农田果林之中,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部分遗址受耕作毁坏、非法采石等破坏。从人为因素上讲,盗掘沙土、开山挖石、农田耕作、垃圾及污水的排放等一系列生产活动,也进一步破坏了遗址区的整体环境。”陈景云说。与此同时,保护文物为先与深度旅游开发的挑战,多元利益机制制约等问题,也会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逐步显现出来。
“郑国渠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需要的财力、人力、物力就不是省水利厅、省文物局或泾阳县等某一个单位所能实现的事情,需要在政府层面上统一谋划。”李令福说。
郑国渠历代累经废兴,绵延数千年。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郑国渠有望获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郑国渠向世界文化遗产迈出的重要一步。
作为举世瞩目的强秦遗址、文化复兴的重要触媒、自然与科技的超级资源、昭示古代的水利智慧,这些叠加在一起,郑国渠的价值应该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记者 王睿 实习生 孙梦桐)
见字如晤 陕西师范大学连续15年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2021-07-16 17:32:38
“演艺”里的西安:雅乐寻踪 驻华大使夫人与西安共谱文化交流“交响曲”2021-07-11 17:07:56
2021全球驻华使节西安经贸文化之旅走进白鹿原影视城2021-05-16 16:43:35
“八办”纪念馆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发展、开拓创新,持续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奋力谱写“八办”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篇章。2019-11-19 17:56:45
从刘家洼考古队获悉,考古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首次发现了关中地区罕见的金权杖以及山形簋。2019-11-15 10:13:13
本次展览以“光化六合”为主题,意为“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国末期至隋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以于右任先生“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北朝墓志和拓片为核心展品2019-11-11 14:47:29
宝鸡市千阳县第四届西秦刺绣香包节开幕2021-06-06 16:19:42
丝路欢乐世界主题角色动画Miracle(《奇迹》)预告片正式发布2021-05-27 19:22:11
银川市首批“畅游西咸新区”旅游团打卡西咸2021-05-21 11:33:32
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开幕2021-04-03 16:19:01
“中国到处都有意思,我很喜欢中国文化。”这是现就读长安大学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张依娜来到陕西后的真切感受,也是她选择来中国留学的主要原因。2019-11-20 18:03:02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是华夏始姐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2019-11-11 09:47:27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