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独守世遗名录27年 申遗有多难?

2016-08-29 09:11:02|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七百公里,多少往事

  秦直道,又可谓一条“能文能武”的道路。这里曾留下出使西域的张骞的足迹,也有昭君出塞千年传奇。时至今日,直道沿线还有许多关于王昭君的美丽传说。

  “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合今700多公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直道简略的记载。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甘泉(今陕西淳化),这条世界历史上第一条军事高速公路,自修筑之日起,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上演着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3年,蒙恬统帅秦军主力三十万,从上郡北出,大举进攻匈奴。秦人为马背部族,同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装步兵和骑兵,此战自然毫无悬念。“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度弯弓而抱怨。”前210年,秦始皇帝驾崩于赵武灵王被困死的沙丘宫。一支充斥了阴谋和魑魅魍魉的队伍从九原出发,走在尚未竣工的直道上返回咸阳,秦耗费数百年创立的帝国几年后便轰然倒塌。

  令人唏嘘的是,有汉一代,充斥着对前代秦之“暴政”的批判,但汉武帝击破匈奴,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功绩,却与秦直道密不可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时期,秦直道终于完工。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率军14万人,经直道,出定襄、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自此,以残暴和狠毒著称的伊稚斜单于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单于遁逃,漠南无王庭”。再加上“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感慨,秦直道这支“矛”,结戳破了妄图凭借暴力与掠夺横扫天下的人的黄粱一梦。

  秦直道,又可谓一条“能文能武”的道路。这里曾留下出使西域的张骞的足迹,也有昭君出塞千年传奇。时至今日,直道沿线还有许多关于王昭君的美丽传说。东汉末年,蔡琰在战乱中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于匈奴人。在曹操的施压下,匈奴放归蔡文姬,她沿着直道回到中原,写下《悲愤诗》等名作,流传甚久。

  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彻底击破匈奴,匈奴的最后势力西迁,压迫到了罗马帝国周边的蛮族,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留下来的匈奴人,和汉民族友好相处、通婚。现代的刘姓、呼延姓等都流淌着民族融合的血脉。有盾无矛,盾之焉在?止戈为武,秦直道作为利刃,最终依然承载着和平、融合的使命。可以这样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沿秦直道而去,它远行千里,不仅征服了中国人,而且延伸到中国之外。

  通向世遗,如何提速

  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对《关于加强秦直道遗址保护利用的建议》进行了回复。《建议》里写了要推进秦直道基础研究,推进秦直道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没有哪一条道路,像秦直道一样承载这么悠久的历史;没有哪一条道路,像秦直道一样有这么深邃的内涵。在这条路上,回响着嗒嗒的马蹄声和动人的歌声,有着古老文明的沟通、交流、碰撞,马背部族、农耕文明、游牧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

  2006年5月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对秦直道富县桦树沟口段的考古发掘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对《关于加强秦直道遗址保护利用的建议》进行了回复。《建议》里写了要推进秦直道基础研究、推进秦直道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秦直道旅游资源保护。这也正是我们的真实想法,希望它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一样,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徐伊丽说。

  在这条交通大动脉上,有秦汉时期的宫殿、城址、兵站、关隘、烽燧等遗址及墓葬百余处,每一处都令人倾心。作为极具“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线形文化遗产,秦直道遗址已经被陕西省文物局纳入《陕西省申遗工作规划》,并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审核通过。

  把秦直道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条伟大道路上的丰富意义,似乎是很多民间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想法。徐伊丽经常走在秦直道上,狼、豹子、野猪等野生动物在这里十分常见。晚上在帐篷里野营,早上起来发现野猪围着帐篷拱了一圈很深的沟;白天要是独自行走,野生动物近距离地出现在面前,和黑乎乎“大狗”四目相对的场景让她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然而,恰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徐伊丽在谈及如何保护秦直道,如何做好秦直道申遗工作的准备时,有了“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理念。“在崇山峻岭之巅,要去人为做一些加固或者围挡,一是有难度,二是破坏了秦直道目前的状态。每一处遗迹都有不同的特点,秦直道在大自然中裸露,又以极大的实用价值著称,其上的每一处的夯土,每一个驿站都是珍宝。重要的是要发挥全民保护,不要让人们因无知而伤害它。”

  据了解,《秦直道保护规划立项报告》《秦直道遗址博物馆立项报告》正在抓紧编制中。陕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秦直道沿线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遗存的本体保护和管理,减缓或杜绝自然、人为因素对遗址的破坏。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编制,在设计中注意同秦直道沿线各省的沟通协调,并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秦直道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记者 杜瑶 实习生 张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