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中隐藏的古代餐桌礼仪 惊呆后人

2016-11-21 17:02:27|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餐前饭后要洗手 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在《礼记·内则》有这样一段记载:“进盥(洗手洗脸),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浇水)盥,盥卒授巾”,即年长的侍者持匜向贵族手上浇水,年幼的侍者端着盘在下面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而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则多为“盘匜”相配。古人的盥洗可不像今天大家为了讲卫生那么简单,那是一套严格的行为,盥洗的用具都被归纳在礼器之中,只是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盘也被“洗”替代了。洗,古代日常盥洗用具,流行我国大部分地区及诸多民族。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脸盆。铜洗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

  据了解,因古人盛水的器皿,绝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可分成盘、匜、鉴、盉、盆、盦、皿和罐等八类。

  

蟠虺纹匜

  “沃盥之礼”中,使用的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它是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约2700多年前),盛于东周。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等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