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醉美在商洛 商洛醉美凤凰镇

2018-01-30 14:06:54|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南有凤凰古城,北有凤凰古镇”。

  元月28日,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走进神秘的凤凰古镇。

  凤凰古镇位于商洛市柞水县东南部社川河、皂河沟、水滴沟三河出口交汇处,据说站在营盘山上俯瞰全镇,宛若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得名凤凰镇。这里历史上是著名的江汉移民聚集生活区,具有“秦风楚韵”“南北融合”独特的岭南建筑和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陪同我们一起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同志介绍,凤凰古镇自唐至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数任朝廷地方官员,注重招抚流民、安置移民,时有晋、鲁、鄂、豫、湘、皖、蜀、粤、陕等地移民在凤镇购置土地,置办房产,经商定居。在清末民初,各类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街巷,现保留有老字号67处,门面243间,经营着山货土产、日杂百货琳琅满目,百年来老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历史上的凤凰镇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有柞水“小上海”之称,亦是历史上著名的“水旱码头”。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和人力驮转至此,再经水路沿汉江运到汉口,江南的丝绸、稻米也经过水路运来,而后从旱路翻越秦岭送入关中。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水运的萎缩和公路交通的改善,凤凰古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渐渐隐没在秦岭深山之中。尽管如此,现在在凤凰镇和周边地方,依然保留着许多老作坊和老手艺,如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等,当地许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还依稀保留着古老的痕迹。

  走在古镇里,青石铺就的老街呈“S”形,两旁的徽派建筑高低错落,古色古香。由于是大雪过后,天寒地冻,街上看不到几个游人,住家户也大多关上了门窗,幽静中更显出历史的悠长。

  我们在古镇里走了一圈,边走边数,老街上连体建筑群大约有140多座,据说多数兴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街面房屋由西向东呈阶梯形,各户间由马头墙连接,房屋前檐雕龙画柱、飞鸟走兽,建筑布局为前庭后院,颇具江南风格,是陕西保护最宏大最为完好的古民居,被史学家称为具有秦风楚韵的“江汉古镇活化石”。镇上最具代表的建筑有“古钱庄”“高房子”“茹聚兴药铺”“孟占先绸庄”“康家大院”“郭氏客栈”等,古色古香,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和考古、科研、文化价值。

  古街兴建者多属明清今湖北、湖南、安徽等地移民之后裔,其民居建筑风格完全继承了江汉古民居特色,反映了纯正的楚文化艺术特点。古建筑上,多雕刻松、竹、梅、兰、菊、荷花、牡丹、鸡、羊、蝙、猴等图案,坚固而美观。房面以青瓦覆盖,前后檐全部镶有滴水瓦,以便滴水。山墙上方向外弧形突出,檐角勾起,鱼尾翘起,形成花墙飞檐,极为壮观。街房建筑主体有色彩鲜明、生动丰富的装饰,如房屋正面墙上方,靠街面的前堂上方的棂窗、正堂和厢房的格子门窗,都雕以佛、道、儒家象形图案和文字。图案多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天女散花等,以及“吉、寿、福、禄、双喜”字样,充分构造吉祥如意、和气喜庆的美好人文氛围,和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寄托。就连屋脊梁和屋脊两侧都雕饰以莲花、鱼水波纹,以及梅花、牡丹、荷花、鹿、麒麟、龙等图案,蕴含江南水乡稻香、鱼肥、莲美和吉庆有余、富贵长寿之意。雕饰图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技艺精湛,寓意丰富,有的古相含蓄,有的雍容华贵,气象非凡。

  2003年9月,凤凰古镇被列为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省上首批确定为107个重点镇之一;2010年,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被省住建厅授予“陕西最美小城镇”,同时被省旅游局授予“旅游特色名镇”;2013年,被住建厅确定为“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2014年,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古镇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建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镇区凤凰街被省住建厅评定为省级传统村落。

  走到古镇的街东头,南侧小巷20米处,一处双孔泉水井映入眼帘。据说,最早这里地势低凹,自然形成一块塘洼,历经数代,逐渐成池塘,后经人们开掘变成了泉水井。泉水井水源充足,四季长流不腐,水恒温保持在3摄氏度左右,冬不结冰,夏不升温,水味醇正,甘甜可口,现已改名叫“凤凰泉”。经省上有关部门化验,水质多含硅、碘和微量的铁、硒元素,富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为偏硅酸类优质矿泉水。

  据镇上的老年人讲,“凤凰泉”大约建在宋代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已经6年,宋神宗赵顼下旨全国大兴水利务农桑,“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囟变桑田”。当地村民便将池塘边的下湿地改作秧田,用井水灌溉生长出的稻谷,米香糯黏,用此来酿造的醪糟,浮水如同珍珠映雪,味香醇,富营养,暖身体、能催乳,滋养的婴儿健壮白胖,被居民誉为“神泉圣水”。

  凤凰镇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好客、古道热肠。客人来了自然要招呼喝场酒。镇上酿酒的历史久远,技术独到,酒类品种众多,无论男女老幼都能端杯,端起杯来都能喝上半斤八两的。清末民初时,古街上有老酿酒作坊7户,其中以“三花酒”最为见长。老字号隆盛和烧酒坊掌柜狄传照,说起自家的酒来侃侃而谈:“咱家的苞谷酒跟别处的可不一样,方子是从老辈人手上传承下来的。好酒取名‘三花’,即提汲满花、摇动细花、杯中堆花。这种‘三花陈酒’清香可口、甘冽绵厚,被外来游客称之为‘凤凰茅台’。”

  快过年了,镇上的老人们开始准备灯会了。凤凰镇的灯会流传至今也已有1000多年历史,人们保留着在正月间舞龙灯、耍狮子、赶车船、跑竹马、元宵节举行晚间灯会的习俗。正月十三晚出灯,十六日晚收灯,出灯前要到当地神庙前点光,收灯时要到神庙前敬拜,祈求上天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方平安。灯会一般都伴有跑竹马、划旱船等几百年前先祖自湖广带来的南方文化习俗。

  古镇上最有特色的还要数汉调二黄,它源于湖北的黄坡、黄冈,流传于汉江流域,故称汉调二黄。凤凰古镇的汉调二黄起源于民国初期,由陈忠洪从山阳到凤镇传艺演出而兴起保留至今。

  解放初,凤凰古镇上的群众文化生活有扭秧歌、玩龙灯、踩高跷,没有正式的剧团。除汉调二黄外只有河南梆子、皮影戏、猴子戏等外地戏曲在古镇演出,汉调二黄的传入激发了古镇一批文艺爱好者的兴趣。当时,以邓怀清、汪洪安、柯希亭、孙亚真、孟宪章、行贵恒、屈正贵、王纪先等人为骨干发起成立了“凤凰镇汉调二黄剧团”,并请来山阳、镇安师傅传授演技。成立之初,剧团白手起家,演员们自己凑钱,购置服装、乐器自制各种道具。没有戏台就从家里抬来厚木板、橡木、竹竿。没有帐幕,用被面、单子,舞台没有围墙就用玉米秆遮挡。晚间没有照明,开始用大桐油灯盏后用汽灯挂在台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汉调二黄唱起来。

  群众对剧团的热情支持,古镇汉剧团也就不断壮大,后来又吸收了闫金鳌、毛义芬、张志禄等一批青年演员。剧团演出的节目名称繁多,古装戏有《天门阵》《铡美案》《八件衣》等。精彩的演出,在那个没有音像传播,文艺闭塞的年代,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每逢过年度节日,人们都企盼着要看戏。半下午,戏台子还没搭建好,台前却摆满了凳子坐满了山沟野岔和街道村民,大人小孩闹闹嚷嚷,可谓人山人海。演出结束散台后,山民摸路回家,沟沟岔岔,条条山路呈现满山火星之龙,那是打着灯笼看戏回家的人群。

  1966年,古镇的二黄戏受到“文革”冲击,古装戏也就停排停演了。但排演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几部革命样板戏,也受到群众的欢迎,至今人们记忆犹新。

  1983年,拨乱反正后,剧团再度复苏,在凤镇区公所的重视下,重新恢复凤镇汉调二黄业余剧团,并筹措资金,购置了一批新服装、乐器道具举办了两期学员培训班,吸收学员30余名,排演的节目在镇区内各个乡镇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进入新世纪,老演员相继谢世,年轻演员出外务工和成家立业,后继人才匮乏,出现断代,加上现代文明手段电视、录像的出现,二黄戏又被冲击,县剧团名存实亡。为给古镇重新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古镇旅游文化内涵,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凤凰镇党委、镇政府将古镇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截至目前,政府已牵头组建了凤凰镇渔鼓演艺社、凤凰嘴文体活动中心、凤凰艺术团、康家文化大院、凤凰镇残疾人艺术社等十多个文化社团,定期为游客开展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古镇活力,打造“中国北方的南方古镇”。

  在镇上,我们见到年已78岁高龄的老艺人张志禄,老人10岁学戏,唱了一辈子汉调二黄,如今耳不聋、眼不花,张嘴就能唱,可以说是凤凰古镇汉调二黄的一块“活化石”。

  张志禄老人说:“那时候穷,但大家穷快活。我最擅长的武戏,最爱演的就是林冲,当大家休工时我总爱唱上几段,乡亲们都说听了我的戏干活有劲哩!”

  自从镇上开始发展旅游,路也修好了,房也建美了,县上也越来越重视汉调二黄,给了张志禄很多鼓励和支持。现在张志禄收徒弟不收一分钱,只图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

  凤凰镇党委书记康魁峰说:近年来,凤凰镇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逐渐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之路,形成特色品牌,助推旅游名镇形象不断提升。一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提升产业聚集力。投入9.7亿元,恢复提升古街巷和古民居,修建凤凰广场、标准化河堤。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到位,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产业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是古镇保护全面加强,彰显民居魅力。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恢复古钱庄、高房子、茹聚兴药铺等院落,最大限度维护院落原貌和独特聚落结构,彰显江汉古民居特色。

  三是特色文化集中展示,提升文化凝聚力。对古镇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发掘,组建渔鼓、二黄演艺、秧歌花棍、锣鼓高跷、龙灯舞狮等10余个民间社团组织,定期为游客开展演出活动,进一步提升古镇活力,打造“中国最北方的南方古镇”。

  四是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增强核心竞争力。按照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盘活古镇酿酒文化、打铁文化,不含工业添加剂的美酒与手工铁艺成为古镇热销产品,现做现卖的麻花、豆腐等特色产品受到游客普遍青睐,已成为老街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王小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