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坛”——隋唐圜丘重获新生

2018-03-06 17:18:55|来源:西部网|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由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承办的“福佑中华·天坛春祀”迎春祈福大典暨长安礼乐文化活动举行。每天两场的仿唐祭天表演,通过迎驾、静鞭、行礼,鸣钟、列阵、行进,初献、亚献、终献等环节,再现唐代春节天坛祈福大礼的全过程。这也是西安首次将唐代祭天礼仪以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不仅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中华千年礼仪之邦的非凡气度,也使尘封1400多年的“中华第一坛”——隋唐圜丘重获新生。

  

  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于今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通讯员 王晓峰摄)

  地处西安南郊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南侧的隋唐圜丘,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坛”,为我国已知的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圜丘(天坛),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唐代沿用了近300年。它是皇帝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唐长安城郭城正南门明德门遗址以东约950米。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砖石,全部用土夯成,表面和各层的台面、台壁以及12陛阶表面,都用掺有麦秸的白灰膏泥拌饰。圜丘的12陛又称“十二辰”,暗指天上的12个方位。记者在现场看到,圜丘的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用来登顶的陛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向12个方向辐射,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西安天坛是目前所知发掘出的最早的天坛、最早的圜丘,为西安城内的大唐遗址和唐代地面遗存的复原增添了非常重要的一笔。”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

  1999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发掘出土了圜丘遗址,使这座千年天坛遗址重见天日。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遗址高约8米,为4层素土夯筑圆坛,表面涂白灰。底层直径约54米,第2层约40米,第3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

  2003年至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唐龙介绍,现在看到的地面是在原有遗址上加了1米高的黄土覆盖层,形成一个保护层,它的形制是完全按照当时考古发现的天坛的形制和结构来复原的。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17年,西安市实施该遗址保护展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建设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今年初,该遗址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期工程将建天坛博物馆

  根据规划,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将以保护遗址为前提,新建两层天坛博物馆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对古代祭天礼仪进行全面展示。

  在古代,祭天又称祀天、郊天,属于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圜丘(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历史文献记载,在圜丘建成后的300多年间,包括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等在内的20多位隋唐帝王,都曾在此登坛祭天。唐代一年中有4次祭天,其中3次在圜丘举行。

  据了解,隋唐圜丘祭天的主要礼仪环节有斋戒、陈设、省牲器、銮驾出宫、奠玉帛、进熟等。其中的陈设是准备环节的核心,它是指提前为祭天大典安排位次、用乐、祭品摆放等准备工作;省牲器指专门省视、查看和准备祭祀所用牲器等程序;而銮驾出宫指祭天这一天皇帝的金銮驾从皇宫出发,到达圜丘的一套礼节,整个过程的随行礼仪人员各按等级位次排列,达到万人以上;进熟就是向上天进献熟食,其礼仪繁复,程序极为复杂,主要包括读祝文、进献食物、燎柴三个亚环节。

  西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叫响传统文化品牌

  今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从而使西安成为我国第九个被确立的中心城市;同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而在一年前的全国两会上,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李克强总理展示了一张“大西安的三轴规划图”,让大西安的宏伟蓝图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具优势的资源。今年春节期间,包括“福佑中华·天坛春祀”迎春祈福大典在内的“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文化活动,激活了这座城市蕴藏的文化能量,让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再次为海内外游客所认知,增强了西安的文化自信和在全国城市竞争中的底气。

  其中,以天坛祭天表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展演,对于西安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让西安找到了自己的魂。(记者 郭青 实习生 张芳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