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情怀,根在西安

2018-05-30 14:23:04|来源:西安网|编辑:李妍|责编:赵滢溪

  2018年5月27日至28日,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门类的优秀匠人,汇聚古都,以“新西安 以匠心 为初心”为主题,探索寻根。这座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匠心之城”,正以其博大自信,显现其独特的历史和未来。

  

  关于工匠的概念

  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考工记》这部最早的手工艺专著中

  将社会组成分为六种

  王公、士大夫、百工

  商旅、农夫与妇功

  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考工记》只是正式将“百工”列为社会组织的一员

  如果以“手上有活”和“心有所想”来衡量匠人的出现,无疑更早

  

  新石器时代

  后世的匠人得恭恭敬敬叫他们“师娘”

  

  有据可查的史料和证据都说明,半坡人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匠人,在制作技术上,他们已经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到后期,甚至可以用器具休整器口器形。若论最早的匠人和匠心,母系氏族社会的半坡人,后世的人,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他们一声师娘。

  

  匠人的匠心,在于精益求精,于是,陶器上有了游动的鱼、驰骋的鹿,还有充满想象力的抽象画,人面鱼纹、人面涂彩、三角头饰,也许是图腾,也许是族徽,却都透视着半坡人的精神世界。

  西周

  一言九鼎,你当鼎是闹着玩的

  

  2012年8月,宝鸡的一项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

  这次出土的西周文物,不仅仅有西周工艺品的典型代表——青铜器,而且,青铜器里还藏着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美酒。

  

  3000年前的周人,眼前跳动着灼灼火焰,火焰中的铜坯,在他们的手中,正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也许,是一只用来祭祀的鼎,也许,是一个用来盛酒的壶。

  周人们不但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修炼得炉火纯青,还掌握了包括酿酒技术在内的手艺。想一想,葡萄美酒青铜杯,难道不是不逊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另一种情趣?

  

  作为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用来祭祀或烹饪的鼎,用来吃饭的食器,用来喝酒的酒器,用来注水盛水的水器,用来娱乐的乐器,包括用来打仗的兵器,生活中,随时可见青铜器的身影,背后,是一个个匠人的身影和心血。

  

  匠人留名,难道有了“版权”意识?

  

  正是从秦代起,工艺品上开始出现匠人的名字。

  在不久前的“丹凤来仪——书画印作品联展”“大秦瓦语——秦代陶文展”上,首次亮相的120件秦陶文让观众眼前一亮。

  

  陶文是当时瓦当制好之后,制造机构及工匠留下的落款。每件陶文上的印文虽然只有指甲盖大小,却成为大秦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两厘米长不起眼的印文,成为解读大秦工匠的一把钥匙。展出的秦瓦当和陶片,多为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烧制,主要见于宫廷建筑的板瓦和筒瓦上。砖瓦、陶器入窑烧制之前,泥胎未干之时,秦国工匠就用印或尖物刻下落款,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

  

  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是秦代的工匠已经有了版权意识吗?

  答案很不幸——不是版权意识,而是明确责任。

  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在吕不韦的主导下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如果做得不好,被扣薪水都是轻的,弄不好要被砍头。

  也正是在这种制度的促使下,中国匠人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得以树立并愈发强化,也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秤星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物勒工名”,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怎么发展变化,不管工艺如何推陈出新,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亘古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态度。

  汉

  一袭金缕玉衣,多少汉匠心血

  秦之后,到大汉。

  大汉有个中山靖王刘胜,论武功无武功,论文采缺文采,论建树也搜不出几条来。但是,他却在历史上大大有名,一则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后代刘备,张口就是“吾乃汉室宗亲”,闭口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

  

  托刘备的福,刘胜初步打响了知名度。

  让刘胜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的,是著名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作为大汉皇族死后穿用的殓服,无论其材质还是做工,都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极品中的极品。迄今,我国共在18座西汉墓葬中出土玉衣,但只有8座出土的是金缕玉衣。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在这位中山靖王的墓葬中出土的。

  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成衣,整件玉衣设计精巧,做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一出土便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据考证,这件玉衣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同期的考古,还在刘胜的妻子墓中出土了一件长信宫灯。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据考,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的长信宫而得名。而这位窦太后,就葬在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

  这两件旷世珍宝的出土,说明西汉时期,墓葬礼器已经成为高等级皇家工匠的拿手绝活。

  唐

  天青色等烟雨,要等的可是大唐的烟雨

  

  我们还是从最负盛名的唐三彩说起。

  唐三彩的辉煌成就,首先得益于老祖宗们日臻完善的制陶技术,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又成为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同时,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升华。

  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

  

  很多人都知道唐三彩的精美和艺术价值,却甚少有人知,当今的瓷器珍品、被写入歌拍做剧的青花瓷,也是起源于大唐。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青花瓷的起始时期。今天能见到的标本,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虽然做工远不及后世的青花瓷精良,但却已经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紧俏品。

  天青色等烟雨,等的最悠远的,便是那大唐的烟雨。

  匠心之城,匠脉所在

  匠人归根西安

  公元2018年5月,匠人的根脉所在地——古城西安以最隆重的礼仪来迎接来自世界各地,身怀绝技的匠人。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为匠人代表刘洁琼授予“匠心之钥”,象征着西安这座匠心之城的大门永远向匠人敞开。并为8位陕西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发西安市政府文化顾问聘书。

  百余西安小学生向5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拜师,在庄严肃穆的拜师礼上,匠人精神就此传承。

  

  这些,无不体现了当代西安对匠人的重视和尊重,对匠心的关注和呵护,对传承的和支持和扶助,对创新的期许和厚望。

  

  今天的大西安,以最高规格的迎宾礼致敬匠心,让工匠精神与城市匠心气质形成互动,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同时,西安将此视作弘扬城市精神、树立城市品牌、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体现对匠心、匠意、匠作的强烈渴望和努力追求。

  

  今天的大西安,正在搭建一个不同手艺门类交流融合的平台,以解决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难题。举全市之力,坚守对传承的呵护,努力用引领驱动创新,从而让新老匠人们都能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匠人的成果美化城市,造福城市、影响城市,让每一个匠人成为受人尊重的个体,让匠人这个千年传承而来的名词,成为受人尊重的群体。

  今天的大西安,正着力打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守正创新的“匠心之城”,设立了“西安工匠”和“西安十佳工匠之星”两个西安市技能人才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对“西安十佳工匠之星”、90位“西安工匠”和10位“西安质量工匠”及20位提名奖获得者进行表彰奖励。

  今天的大西安,正全力打造承古开新、开放包容、高端优质、和谐宜居的品质西安,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当好五星级“店小二”,竭力为广大工匠和各类技能人才在西安创业兴业搭建广阔舞台、营造一流环境、提供最优服务,让所有怀揣梦想、技艺高超的匠人都能在西安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在久远深邃的历史渊源下,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再来看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无疑,这是中国匠人的寻根之旅,是工匠精神的当代延续,是匠心情怀的理想回归,是新时代匠人的融智之路。

  

  西安的文化基因中就包含匠心。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认为,西安的城市发展为人们展现了富有匠心精神的中国文化基因,更融入了当今中国的创新与活力,是一座独具匠心的城市。

  在钱文忠看来,在中国很难找到哪个城市会比西安更适合作为中国匠心大会的举办地,因为西安的文化基因中本就包含着“匠心”二字。所谓“匠心”其实体现了三个关键词:“继承”“创新”“奉献”。“匠心”当中必须有对传统的尊崇和继承,也要具备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更是不可或缺。

  

  古都西安,匠心之城,匠脉所在,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落户于此,不仅仅是一次匠人与世界的对话,更是一次匠人与历史的对话,是一次匠人与未来的对话。

  当代匠人和古代祖师交流,向先贤们探问永恒的“匠人精神”,在历史中探寻“匠人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当代匠人与时空对话,向未来探索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在互联网+、硬科技领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大国工匠”重托。

  

  这,也是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落户西安的最大意义所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