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陕西探索

2018-06-19 10:22:27|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李妍|责编:赵滢溪

  

     “十二五”以来,陕西乡村旅游以其优良的生态、深厚的文态、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业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乡村旅游、休闲甚至度假。2010-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平均增幅分别为30%和35.4%。2017年,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241.2万人次,占全省总接待游客量(5.23亿)的38.6%,旅游收入275.6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和《2018陕西品质旅游发展报告》均显示: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游客规模大、发展成熟度高,位居全国第二。乡村旅游日益成为陕西旅游新的增长极,日益成为农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重要途径。

  一、“十二五”以来,陕西乡村旅游在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六个抓手”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地区重要的产业支撑

  一是抓旅游示范县建设,在全国创新性开展了三批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的创建。

  二是抓文化旅游名镇建设,31个文化旅游名镇是陕西推进的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2017年31个文化旅游名镇全年共接待游客2372.75万人次,旅游收入113.97亿元。

  三是抓旅游村镇建设。按照《旅游特色名镇评定规范》和《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规范》,打造了上王村、北郭村、朱家湾村等18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葛牌镇、黄柏塬镇、棣花镇等109个旅游特色名镇。

  四是抓乡村旅游景区创建。打造了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等15家4A级景区和重泉古城、茯茶小镇、龙泉山庄、白鹿塬民俗村等20多家3A级景区。

  五是抓农家乐建设。制定印发农家乐等级认定标准,指导各市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和管理,陕西共有农家乐2万余家,有300家中国金牌农家乐。

  六是抓乡村旅游扶贫。“十二五”期间,陕西通过实施旅游扶贫,使60万人受益,占到脱贫人数的15%左右。

  (二)“十个坚持”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管理方式、扶贫攻坚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政策保障,推动了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陕西省旅游条例》以及《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见》这些政策及法律文件都列出专门章节,支持并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是坚持市县主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市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加大投入推进。西安市设立了1500万元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咸阳市不断创新和引领全省乡村旅游突破发展;商洛市走出了一条村新景美、群众增收的创新发展之路;安康市实施十大旅游镇村示范工程。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了乡村旅游科学发展。陕西省先后编制了《陕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陕西旅游名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及《汉唐帝陵周边乡村旅游规划》。指导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编制了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印发实施了《陕西省旅游扶贫“十三五”行动计划》,为乡村旅游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是坚持文化为魂,弘扬乡村文化正能量。从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旅游服务、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强县、镇、村文化挖掘和主题定位,从文化定位上杜绝同质化。

  五是坚持生态保护,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陕西将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建设标准,切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

  六是坚持项目建设,加快了乡村旅游品质提升。陕西每年安排1000万元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重点奖补示范项目。

  七是坚持标准建设,提升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陕西省率先在全国制定了《旅游特色名镇评定规范》和《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规范》两个省级地方标准。

  八是坚持典型示范,引领了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通过大力推广典型模式,示范引领陕西省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

  九是坚持宣传促销,提升了乡村旅游品牌形象。陕西连续9年举办陕西乡村旅游展,集中展示乡村旅游的新产品、新线路。

  十是坚持旅游富民,坚定乡村旅游发展的宗旨。实施《陕西省旅游扶贫“十三五”行动计划》,创新提出“六个一批”旅游扶贫模式,陈仓区、宁陕县、留坝县旅游扶贫模式受到了中央、我省的肯定。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乡村旅游的用地政策、投融资机制、税收政策等还不完善。

  二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需要完善,要素型产品品质需要提升。

  三是乡村旅游开发特色还不够突出,业态还不丰富,同质化现象还较普遍。

  四是文化挖掘不够,品牌形象还不够响亮,社会投资效益还不显著。

  五是旅游消费链条还不长,过夜度假游客比例较小,人均消费不够高。

  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

  为了加快补齐发展中的短板,陕西省注重在发展模式和监管方式上“创新”,在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功能上“转型”,在产品和服务品质上“升级”。形成产品特色显著、空间结构优化、布局科学合理、产业体系完善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发展水平名列全国前茅。

  (一)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陕西省注重保护性开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继承好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更好地弘扬乡村文化,促进了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二是处理好了农民和社会的关系。在加快乡村旅游投资建设多元化的过程中,陕西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落实“三变”改革,形成了保障农民利益的长效运行机制;三是处理好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尤其是县级以下政府加快健全了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制定好产业政策和各种市场规则,充分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同时注重加强合作,开展PPP项目建设;四是处理好了特色化和标准化的关系。重点打造地域特色,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彰显陕西文化和特色,实现“一县一品、一镇一貌、一村一色、一户一味”。防止千村一面、简单复制。

  (二)把握好“全、特、优、精、丰、响”六个关键字

  在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上,陕西省重点在“全、特、优、精、丰、响”下功夫。“全”:按照全域旅游的新发展理念,整县、整镇、整村旅游资源全域整合,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特”:按照“特色为王”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守住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优”: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使游客行得舒心、玩得欢心、吃得开心、购得顺心;“精”:以“工匠精神”去打造和雕琢每一个产品,打造更多的高A级景区;“丰”:围绕游客需求,创新更多的旅游消费业态,促进二次、三次消费;“响”:树立品牌意识,创新宣传营销,叫响陕西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三、围绕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下一步,陕西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五新”战略任务,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力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

  (一)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一是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培育30个左右魅力旅游名县;二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知名度。将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纳入到陕西旅游宣传营销计划和“一机游三秦”旅游网络。四是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二)加快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围绕建好“农村四好公路”,解决乡村旅游交通体系“最后一公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加快完善旅游村镇水电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休闲度假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实现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WIFI覆盖,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村。

  (三)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旅游+,以全新的发展方式,加快环境提升、要素整合和产业融合,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推进乡村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坚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灵魂地位,主打特色品牌。一是彰显乡村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的乡风文化、家风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展示平台的建设和旅游标识、旅游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彰显景观文化。以景观化视野规划和保护好乡村田园资源,使田园、房舍和耕作成为协调的乡村景观;三是彰显服务文化。让游客吃得有特色住得有特色;四是彰显乡村文明。在乡村旅游点开展文明旅游、绿色出行活动,整治“低俗媚客”旅游项目,弘扬乡村文化正能量。

  (五)创新旅游扶贫举措,助力陕西扶贫攻坚战

  以深入推进《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行动计划》为核心,通过实施“567”工程,即:以“五变战略”为指导(景区变扶贫基地、旅游项目变扶贫开发区、乡村旅游点变精准扶贫点、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贫困人口变经营老板),推动“六个一批”(旅游示范县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旅游景区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带动脱贫一批、汉唐帝陵旅游带发展带动脱贫一批、旅游土特产生产销售带动脱贫一批),实施扶贫村规划编制、扶贫村公共设施建设、培育贫困地区旅游品牌、强化市场推广营销、加快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和实施送教上门培训“七大行动计划”,力争2018年168个扶贫重点村、9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安斌 记者 马秀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