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革命文艺的摇篮

2018-08-06 17:06:06|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1939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百余人排练演唱《黄河大合唱》。资料照片

  鲁艺文化园区一角。强继霞摄

  《白毛女》第一幕第四场:“死跟爹爹一块死”。吴印咸摄

  鲁艺内景。强继霞摄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如今,诵读贺敬之《回延安》依然是人们用来回忆延安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情景、赞颂延安巨变、展望延安未来的重要方式。

  7月底,盛夏的延安迎来了一年中旅游最旺的季节。傍晚,位于桥儿沟的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在灯光映衬下格外耀眼,西山下那座熟悉的西式建筑和东山上一孔孔亮着灯光的窑洞,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延安鲁艺的一个个故事。

  80年前,在延安这片苍茫的高原上,闪烁着文艺光芒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这里会聚了当时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进步人士和青年,他们在鲁艺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经典艺术作品。这些热血青年怀揣着救亡图存的信念,推动着延安文艺运动的发展。

  今天,随着参观的人群来到这里,昔日嘈杂的居民聚集区已经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当年老一辈人民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孔孔窑洞已恢复原貌,成为一座座纪念馆,里面展示着他们当年生活的场景和作品手稿,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驻足聆听、感受。

  围绕红色文化传承,着力打造教学实践基地,延安鲁艺文化园区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成为延安红色文化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文艺的摇篮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7月下旬的一个傍晚,在灯火摇曳的鲁艺文化园区东山,作为13个革命文艺家个体馆之一的茅盾馆的墙上,一篇书写工整的《白杨礼赞》吸引了记者一行的注意。

  1938年7月,鲁艺增设文学系,系主任先由周扬兼任,后由何其芳、舒群等人担任。专业课程有文学概论、新文学运动、民间文学研究、世界名著选读等,教员有周立波、萧三、陈荒煤等。1940年5月底,茅盾与家人由新疆长途跋涉来到延安。毛泽东送他新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并与茅盾畅谈《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毛泽东给茅盾说:“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吧!”茅盾说:“旗帜我不够资格,搬去住我乐意,因为我是搞文学的。”遵照毛泽东的建议,茅盾搬到桥儿沟,住在鲁艺东山的土窑洞里。随后,他应鲁艺全院师生邀请讲授文学课。授课期间,茅盾向周扬借了一本《中国文学史》,加上自己的博闻强记,边写边讲,形成了市民文学概论课。他还为鲁艺师生谈自己的创作经验,热心辅导学生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后来,他以延安的这段生活为题材,发表了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记鲁迅艺术文学院》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恢复旧址原貌,展示革命历史,讲好延安故事是近年来延安在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中所做的工作。来延安旅游,回顾革命历史,追忆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的峥嵘岁月是大部分游客行程的目的。延安革命旧址保护工作者每年都在不断整理、搜集各种资料,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先进的展示手段,力争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曾经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现场和会场布置全景呈现,辅以历史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自助查询系统以及有关书籍,游客穿梭在这里的一孔孔窑洞中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沿着鲁艺文化园区东山坡地上行,蜿蜒的山路已经铺设了鹅卵石点缀的旅游道路,路边婆娑的柳树在灯光下轻轻摇摆着枝条,沿着山坡排列分布着的延安鲁艺一位位人民艺术家的纪念馆,茅盾、冼星海、艾青等大批文艺家当年创作和生活的场景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革命文艺人才的高等学府。1939年8月至1945年底,这里是日常教学、排练演出的重要场所,云集了沙可夫、赵毅敏、吴玉章、周扬、茅盾、冼星海、吕骥、张庚、张仃、塞克、王震之、钟敬之、沙汀、陈荒煤、何其芳、严文井、舒群、欧阳凡海、沃渣、江丰、王曼硕、蔡若虹、向隅、周立波、王大化、华君武、艾青、郑律成、贺敬之、马可、王昆、于蓝、王朝闻等一大批革命文艺精英。

  鲁艺时期,这批德才兼备的革命文艺家,积极开展抗战歌咏、戏剧、文学、版画以及大众新秧歌等革命文艺创作,使文艺在抗战中起到了动员组织群众、团结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

  经典作品光耀史册

  青的山,绿的水,沧桑的窑洞内,一器一物一雕像和影音再现,无不把人们瞬间带回到“服务抗战,唤起民众”的历史长河里。

  1944年冬,鲁艺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开始集体创作大型歌剧《白毛女》。该剧根据晋察冀边区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改编而成,主要编剧为刚刚20岁出头的贺敬之。

  1945年6月10日,鲁艺首次为“七大”代表献演《白毛女》。当演到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响起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歌声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们一同起立鼓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歌剧《白毛女》在进行不断修改后,很快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被译成俄文、日文、英文等多种版本,在多个国家的舞台上演,成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一部经典力作。

  鲁艺发展壮大后,从第一届的六七十人发展到第三届的四百余人。1940年6月,鲁艺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毛泽东再次题写了校名,并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作为培养抗战文艺工作者的学府,鲁艺的办学口号是: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到农村去。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就是在鲁艺诞生的。

  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他自幼酷爱音乐,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冼星海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主要研习作曲。1935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爆发后,冼星海与张曙等人开展救亡歌咏活动,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青年进行曲》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9月,他收到鲁艺副院长沙可夫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的信,热情邀请他前往延安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冼星海与夫人钱韵玲于1938年11月初抵达延安,到鲁艺任教。1939年5月开始担任音乐系主任。同年3月,冼星海创作了他在延安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生产大合唱》。这是一部建立在民歌与民间歌舞基础上的声乐套曲,于3月21日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预演,获得成功。自此,“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充军粮”的歌声很快传遍了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冼星海又完成了他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曾与他进行过多次合作的词作者光未然因在前线受伤,来延安疗伤。冼星海前往医院看望他,两人在病榻旁达成了再合作的意向。几天后,光未然把冼星海与演剧三队的同志们请到他居住的窑洞里,在一盏极其昏暗的油灯旁,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他的激情感染着窑洞里的每一个人,当诵咏声刚停下,冼星海噌地站起,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六个昼夜后,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十几天后,《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了首演,获得成功。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着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毛主席连声称赞“好!好!好!”冼星海眼里含着泪水,转过身来,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观众们点头致意。

  不久,毛泽东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一支派克金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正如蔡若虹所言:“胸存壮志心如铁,人有精神笔似刀。”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振奋华夏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不朽精神力作。

  在鲁艺文化园区东山上一孔窑洞的窑掌中,十分醒目地展示着《中国美术史》这部巨著。这是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家胡蛮先生以一个革命的美术工作者的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美术的历史演变的一本书,为日后的美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框架。该书于1942年成稿排版,1946年在延安首刊。此后陆续再版和增订出版,是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美术史论的一部专业教材。当年的鲁艺美术系还会集了江丰、陈铁耕、胡一川、沃渣、力群、马达等一批20世纪30年代就活跃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他们于1936年先后来到延安,在鲁艺美术系工作。他们引导和培养出一大批成绩突出的青年木刻家,如古元、彦涵等,他们精心创作的作品,使木刻画成为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的一个画种。

  鲜活的文艺史课堂

  2014年,陕西省、延安市依托鲁艺旧址规划建设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项目,主要展示在过去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革命文艺家战斗、生活的历程和他们用文艺这个武器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为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增添新的亮点。项目定位是:成为一个活的当代中国文艺和革命文艺史的课堂,一个集中国革命文艺家和共和国文艺领军人物之大全的博物院,全国唯一的革命文艺家博物院。

  昔日,鲁艺学员“学习三个月、前方实习三个月、返校再读三个月”,引领抗战文艺,动员、组织、团结人民群众打击敌人,为中国革命抒写了绚丽的篇章。而今,新鲁艺人规划设计、办理手续,拜访艺术家、情感联络、征求意见,文物征集、方案编撰、评审论证,旧址保护、窑洞维修、消防安全,每一项工作都是一场硬仗。动迁1550户,动迁人口5185人,拆迁面积约8.7万平方米。对桥儿沟革命旧址1—7号窑洞进行了维修保护。实施教堂周边环境改造、教堂前广场沉降复原及地下管网设施建设,完成东西两山20个院落191孔窑洞的维修。完成东山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和边坡治理、绿化美化工程。经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当地住户,专家组实地考察,将东西山38个院落269孔窑洞认定为革命旧址。他们多次赴省进京,与原文化部、中国文联等16个研究机构的146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分别推荐筛选,确定了首批建馆的革命文艺家名单,建成了鲁艺院领导沙可夫,文学家茅盾、丁玲、周立波,音乐家冼星海等13位文艺家个体馆并对外开放;组织专家对延安文艺进行了系统梳理,经过十余次的讨论修改,完成延安文艺纪念馆陈列方案;利用各种机会登门拜访了贺敬之、于蓝、苏菲、孟于、杨筠、刘峰、黄准等分散在全国各地二十余位健在的鲁艺人,征求老艺术家对鲁艺文化园区建设的意见,现场采访录制了音频和视频;向原文化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文化艺术机构求助,通过沟通协商,移交复制了大量珍贵资料;先后五十余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向老鲁艺人和鲁艺后代以及从事延安文艺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文物资料。老艺术家和鲁艺后代纷纷向园区捐赠文物资料,特别是征集到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亲笔信及艺术家作品手稿。目前,馆藏文物资料已达1.5万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发扬老一辈鲁艺人的光荣传统,让延安的少年儿童了解鲁艺,传承鲁艺精神,并把鲁艺人的优良传统介绍给每一位游客,鲁艺文化园区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与延安的大中小学校共同举办“学校课堂进鲁艺,鲁艺故事进校园”的双向教学活动,两万多名师生走进鲁艺旧址进行情景教学,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延安人的自豪感。同时把小小讲解员的培养作为第二课堂,使孩子们更好地接受艺术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举办“艺术为人民——鲁艺美术回顾展”“礼敬先贤——鲁艺旧址写生展”“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生平事迹图片展”“抗战中的延安鲁艺展”等系列展览,让游客对文艺家当年在延安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革命经历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使当下的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感悟老一辈艺术家为革命、为人民的情怀。

  “鲁艺革命旧址不仅是爱国主义、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三大教育基地,更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寻根采风的精神家园,建设好鲁艺,我们新鲁艺人责无旁贷!”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茆梅芳说。鲁艺文化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成为新时期文艺工作者学习采风和创作的重要基地。( 记者郭青见习记者强继霞实习生何苗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