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加速度”

2018-11-07 11:09:44|来源:新华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太好了!我找的就是它!”

  在农高会的展馆里转悠了半天,51岁的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果农范军红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不停搓手。“我家的10亩苹果园都在旱塬上,浇不上水,只能靠天吃饭。用上滴灌技术,省水节肥,苹果的品质也能上去。滴灌是精准灌溉,还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

  正在“农科城”陕西杨凌举办的第2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一批服务旱区农业的新技术受到参会农民的追捧。让范军红兴奋不已的是杨凌“锦川管业”公司研发的一款节水灌溉设备:滴灌管连通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将水分和肥料直接送达作物根部。农民坐在家中,用手机APP就可以操控水量和灌溉时间。

  虽是种了30年苹果的“老果农”,但范军红的思维却并不老套,他期待着新技术能够带来新生活。“想要乡村振兴,产业先得富起来。农民靠啥富?靠老办法肯定不行,还得靠科技、靠技术。”

  干旱缺水是困扰西北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在本届农高会上,1963项集中亮相的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多数也与旱作农业有关。

  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区”,陕西杨凌被赋予了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国家使命”。农民对科技愈发渴望,来自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和人才也在不断输往旱区。

  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就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先后建立了包括小麦、玉米、蔬菜、苹果、猕猴桃等在内的26个实验示范站和45个示范基地。“我们结合不同产业区域的生产实际,将实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形成技术规范和标准。专家生活、工作在示范站里,做试验、搞科研、从事技术推广,做给农户看,引导农户干。”西农大校长助理霍学喜说。

  旱作农业技术创新的种子,已在多地结出累累硕果。深秋时节,秦岭脚下的陕西省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景色宜人,一片祥和。这个猕猴桃产业村刚刚经历了一场丰收,今年的果子果形匀称、成色好,大受市场欢迎。

  “用时髦的话说,是‘科技+农业’让农民抱上了金果子。”田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孙乐斌说,过去他们村种的猕猴桃技术含量低、品质差,时常卖不上好价钱。后来,眉县与西农大开展合作,一支由西农大专家刘占德带队的猕猴桃专家团来到村里,不仅教农民改良品种,还教授测土配肥等“洋气”的技术。经过多年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试验,当地的猕猴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

  这个十年前人均收入还只有2400元的村子,如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00元,其中猕猴桃收入占80%以上。村民因科技而富,村子因创新而美,许多人盖起了小洋楼,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家务农。

  “接地气”的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正在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动能。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天雄说,截至目前,杨凌在国内18个省区市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12个,累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0万人次。近千名科教专家将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民的田间地头,近20年间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700多个。2017年,杨凌的旱作农业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达7186.98万亩,示范推广效益212.22亿元。(新华社记者陈晨、姚友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