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风云守望

2019-06-24 16:43:48|来源:西安晚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华山西峰二十五年的风云守望

  华山气象站站长于进江:只有感叹没有遗憾

  坐落在华山西峰的华山气象站

  于进江在观测气象

  于进江沿着山路去气象站

  华山地处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作为陕西省唯一的高山气象站,华山气象站就建立在海拔超过2000米的华山西峰之巅。从步行爬山到乘索道上山;从点煤油灯到山上通电;从吃窖水到吃上纯净水;从气象数据人工观测到实现自动化采集;发报手段从电报到宽带网络传输……25年来,作为一位气象人,于进江一直坚守在华山之巅,这25年他也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第一次上山用了近十个小时

  对于这座五岳之中以险著称的山,于进江已经数不清自己用脚丈量了多少次它的高度。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华山气象站,于进江说那是惊险中带着兴奋又有些迟疑的感觉。

  上世纪90年代初,于进江从大荔气象站调到了华山气象站。春节刚过,他就满怀着对华山的憧憬,第一次向山顶爬去,那时还没有索道,只有号称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艰险山道。于进江也第一次领略到了冬天里的华山。 “千尺幢”高耸入云,望不到顶的石阶上全是厚厚的冰,身边只有几个脸冻得通红的挑夫慢慢行进。

  于进江每走一步几乎用上了全身的力气,完全顾不上欣赏周围的风景,一路上手脚并用,用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华山西峰的气象站。走了一天山路,饥肠辘辘的于进江站在气象站门口回头望,禁不住问自己:“以后我就要无数次在这条崎岖峻险的山路上攀爬,我能承受这艰难险阻吗?”带着疑问,于进江报到了。对于新人的顾虑,华山气象站的领导非常清楚。“我报到的第一天,领导就把我领到了一个小房子里,在那里我看到了一面荣誉墙,整墙的奖状、荣誉证书,都是前辈们坚守得来的荣誉。”

  于进江深知华山气象站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华山气象站主要业务是地面气象观测,是我国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站,其气象资料参加亚洲区域气象情报交换。华山气象站每天24小时观测,为军航、民航提供实时气象资料。看到了前辈的坚守,想到了领导的期盼、家人的叮嘱,不服输的于进江决定再苦再难也要留下来。

  人工观测危险重重

  华山之巅条件艰苦、天气多变,要把气象预报工作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观测手段,所有观测都是人工完成。”于进江说,“山顶天天大风呼啸,冰雪不化不说,单就天空中云的变化之快,就让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记录。”他告诉记者,华山站不同寻常,天气多变,雷电、大风天气多发,那时又是人工观测,遇到雷电天气时,观测十分困难。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每天勤观测、坚持查资料,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环境。

  “那时山上还没有通电,我们用的是手摇发电机,发送预报消息通过电报,脑子里要记住一连串的代码。而雷电击坏设备的情况经常发生,球形闪电常常会顺着电线进到室内,引发爆炸,非常危险。”

  刚上山不久,于进江就遇到了雷电入室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天晚上雷声大作,震得耳膜都疼,瓢泼大雨不时往值班室灌,电线接头处让雷击得直冒火花。” 于进江回忆,当时他迅速关掉电源,抓起扫把扑灭正在燃烧的电线。为了保证按时取准取全第一手气象资料, 尽管头顶电闪雷鸣,他还是冲向观测场,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观测。当记录完各项气象数据,编好电报要发出时,突然发现发报机被雷击坏了,同时其他多个仪器受损。为了尽快将报文发出,他决定连夜下山发报。刚下过雨的山路又湿又滑,加上夜晚漆黑,一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在湿滑中连跑带走,仅用三小时就走完了一般人白天要用七八小时才能走完的山路。发完报,已经是早晨5点钟,他不敢停留,急急忙忙拿了两个凉馒头、背起十几斤重的新仪器又踏上了上山的路。等到晚上睡觉时,他才感觉脚指头有些疼,脱下袜子发现一个脚指甲已经脱落了。

  华山上,冬天大雪封山,室外的气温常常跌破零下20℃,最大风力超过12级。室外天寒地冻,于进江他们仍要坚持每一小时的室外观测。“晚上根本不敢脱衣服睡,室内室外都要穿一件军大衣再裹一件羊皮大衣,站在室外脸被风刮得很疼。”为了保证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转,获取准确的气象资料,于进江要爬上十几米高的风向杆,将仪器上的冰层一点一点抠掉,有时为了工作方便不戴手套,手指碰到铁杆就会粘掉一层皮。于进江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预报的准确性,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大家经过业务训练,对于预报准确是有把握的。

  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不仅观测条件恶劣,那时在华山顶上的生活条件也是极其艰苦。“我们上山的时候一般都背着自己的生活用品,而食品或者取暖用的煤都是挑山工帮着运上来的。”于进江说,上一次山不容易,尤其是冬天,常常三五个月要住在山上,用电、吃水、取暖都有困难。

  “在山上想吃到新鲜蔬菜是很难的,我们常常是把土豆、白菜、粉条、挂面等这些好储藏的食物多备一些。”于进江告诉记者,那时能在山上吃一碗方便面都感觉很奢侈。那时,每个观测员还有一个身份——大厨,大家轮流做饭,吃的最多的就是挂面,以至于他现在一见到挂面就害怕。山上吃水也不方便,靠着刚刚建站时挖的一口窖,他们吃得就是窖中的雨水、雪水。“那时窖口没有盖子,经常会有一些小动物掉进去。”于进江告诉记者,吃水都是问题,更别说洗澡了,在山上三五个月不洗澡是常有的事,下一趟山不容易,于进江在山上还练就了自己剪头发的本领,他笑着说:“那时也没人看,长了就自己剪剪,不挡眼睛就行。”

  山顶上的生活枯燥单一,工作之余,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就成了大家的“开心宝”,不过山上仅有的一台发电机只在发电报的时候才舍得用一用,看电视都是用电瓶来供电的。到了冬天,室内的取暖也是个难题,虽然生了炉子能够烧煤取暖,但是煤气中毒的事情也发生了好几次。

  前辈能坚守 我们也可以

  生活如此艰苦,环境如此恶劣,为什么还要坚守在这里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于进江说:“前辈们不仅能在这里坚守,还得到了这么多的荣誉,我们也一样可以,要将华山气象站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下去。”

  环境的艰苦,并不能阻挡华山气象人的脚步。华山气象站从诞生之日就传承了不怕苦、不怕难的红色基因。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兰州军区气象科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来到华山西峰,他们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克服交通不便、物质缺乏、天气多变、气候恶劣,以及吃水、吃菜、取暖和就医等诸多困难,平整山地、开辟观测场,靠人背肩扛把仪器、土壤扛上山,开辟观测场、架起风向标,硬是在石头山顶上建起了气象站。也就从这个时候,世界天气图中有了“华山”的名字。

  建站初期,华山气象站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一直住在西峰的道观里,房间全部为古庙式的石木结构。1986年由国家气象局投资修建了观测值班室和职工宿舍,改善了职工的办公和生活条件。1995年华山通电,结束了华山站业务用电靠太阳能电池和手摇发电机、照明用煤油灯的历史。

  如今的变化翻天覆地

  如今,华山气象站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华山太华索道的开通,华山气象站工作人员不再像以前需要步行数小时的山路爬行。生活用水也喝上了从山下运到单位的纯净水,取暖用上了中央空调,饮食上也有了应季的蔬菜和水果。

  业务上也不再像以前每小时都需要到室外(观测场)观测一次,夜间值班也不像以前那么辛苦和劳累,自动化探测、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气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把业务人员从繁重和重复的人工观测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了由地面气象观测向综合气象观测和服务的转型。

  1953年1月1日,华山气象站通过“八一”电台,以莫尔斯码发报来传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1987年7月,开通甚高频无线对话通讯电话,实现了与省、地气象局直接通讯。2000年开始使用微机打印气象报表,通过网络向省市局上报电子档气象报表。2003年自动气象站建成后,每天24小时气象资料通过宽带向省市局传输气象资料,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预报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

  从1993年开始,华山气象站开展了华山景区内的天气预报服务。2010年开始为华山景区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2013年,随着华山太华索道的开通,先后在华山索道沿线建设自动气象站5套。华山西峰气象站建设的雷达,能够有效监测暴雨、雷电云团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及对流强度等指标。2003年1月建成自动气象站,并开展为期两年的平行观测。2005年自动气象站成为正式观测资料,人工仪器作为备份仪器予以保留。

  如今,于进江已成了华山气象站站长。他说:“25年匆匆而过,我在华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已成为历史。对我来说,只有感叹没有遗憾。25年来,我本人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富强,气象观测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我们也将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更精细的预报服务,我很骄傲。”

  文/ 记者 关颖  图/ 记者 王健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