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岁眉户曲子传承人的两个心愿

2019-06-25 18:40:55|来源:陕西传媒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陕西关中,自古就是“喜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丰饶富庶之地。太史公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见其物产丰富、商业繁荣,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戏曲就是其中之一。

  陕西的地方戏曲种类繁多。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同州梆子、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弦板腔、汉调二黄、华县皮影、合阳线戏、新池跳戏……有的雄浑大气高亢嘹亮,有的低吟浅唱曲调婉转,眉户曲子就是曲调委婉动听的代表。这不,刚走到卢登荣老人家的门口,一唱三咏的唱腔就传到了耳朵里,这是卢登荣老人在边弹边唱呢。

  “一天不弹不行,三天不弹,就没感觉了。”85岁的老人说。

  曾经不喜欢现在放不下

  “我在14岁之前,不喜欢曲子。”在老人缓慢的讲述中,七八十年前的旧时光逐渐展现出来。

  卢登荣6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寄养在大舅家中。大舅痴迷于眉户曲子,加上自身有文化功底,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

  “我大舅,非常要强的一个人,只要是听到有人唱曲子,就一定要和人家比个高下,强势很。他让我学,我就不想学。”老人家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全面继承,是因为一个机会,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天赋。

  “当时,14岁吧,学校里排节目,我听了排演,上午听完,回去琢磨琢磨,到晚上,我就要求上台表演了。结果大家都说我唱得好。”

  年少的卢登荣真的出了名儿,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卢登荣唱曲子唱得好,家里过事的时候,都请他过去唱。一晃十来年过去了,他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艺。

  “眉户曲子现在整理出来应该有一百多段,当时,我会九十多段。”老人说起过去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但因为历史原因,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他不得不收起了心爱的三弦,这一放就是快四十年。村里的人,也渐渐地忘了,他会唱曲、能唱曲。

  2007年,村民金芳云因年纪较长、儿孙已大,想找一件能够娱乐生活的事儿来做,左右一打听,听说卢登荣老人会唱眉户曲子,她就组织了4个人,跟着老人开始学了起来。

  “一开始,还是有风言风语,说跟一个穷老汉有啥好学的。”金芳云回忆刚开始遇到的困难时说道,“越是这样,我越是要学成。”

  但她没有想到,学曲子很难。她更没有想到,不久之后,“穷老汉”在她的帮助下,顺利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眉户曲子社现状

  现在回想起当初学艺时候的艰难,金芳云还是很感慨的,“当时,一共4个人学,不到3个月,大家都快坚持不下来了,觉得太难学了。”

  因为大家都不识谱,只能口传心授,再加上曲调千回百转,一个转折拿捏不准,就跑调了。卢登荣教得尽心尽力,每每唱到嗓子都哑了。没有原声,这些初学者,就更找不到调儿了。

  “我突然想到可以用复读机,把唱段录下来。买了复读机,我还跟人家撞车了,腿骨折,现在还有这长的疤。不过有了复读机,闲了听、忙了也听,学得倒是快了。”

  金芳云她们克服重重困难学了一年,她们竟然可以登台表演了。随后,曲子社也正式成立了,金芳云在大家的推举下,成了曲子社的社长,组织排练、制作服装、联系活动、编辑申报材料……社里社外的事情,让金社长忙得团团转,但她乐此不疲,一直坚持下来。

  现在,以卢登荣为代表建立的眉户曲子社,每到周六都会在村上表演活动,不仅为村上百姓带去欢乐,还经常被邀请出席各种大型的非遗文化活动。

  卢登荣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学习眉户曲子的人很多。后因文化大革命导致眉户曲子渐渐消音。他们的眉户曲子社,2014年正式挂牌,经过发展,成员也渐渐多了起来,但现在的22人当中,五十多岁已算最年轻了。金社长和卢登荣都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加入眉户曲子社,使眉户曲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传承和发扬下去。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希望眉户曲子发扬光大

  要说卢登荣还有曲子社成员们另外一个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个有理论、会识谱的人,能够帮着他们把现有的曲子完整地再整理一遍。

  现在曲子社的成员都不识谱,曲子本都是各自传抄的,上面每一段唱腔都标着曲子名儿,比如“五更”“背宫”“慢五更”等等这些“行话”,外行人根本不理解。

  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怎么转折、停顿,节奏和拍数都是靠卢登荣一句一句教,一段一段唱,大家各自录下来,回去反复揣摩、模仿,然后再让老人家一点一点抠细节。如此反复,直到完全掌握。

  而眉户曲子中的节奏和拍数,又是它的根本特征所在,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和眉户戏相比较,曲子的节拍就多两拍,这样唱出来更悠长、更婉转。这些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金社长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哼唱起来,细听之下,果然是有不同的韵味儿。

  听着金社长唱了两句,卢登荣老人似乎觉得不过瘾,他拿起了放在一旁的三弦,开始自弹自唱起来,当他一开口,一股苍凉质朴的曲调迎面而来,听罢一曲,不由让人感慨,听得出来,这里面有历史的悠久和绵长。

  据史料记载,眉户曲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明正德六年(1511年 ),王九思成立曲子家班。可以说,它是遍及西北的眉户曲子和眉户戏的源头。同时,眉户曲子对研究元代散曲和明清俗曲的流变、迁播的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我国民族音乐和曲艺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幸运的是,有像金芳云这样热心的人,帮助着卢登荣老人,支撑起曲子社来传承这门古老的艺术。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学识、有能力的人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当中,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更加璀璨。(通讯员 吕宏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