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灯笼照舅" 白鹿原上做了三百年的火葫芦灯面临失传

2017-01-23 09:44:09|来源:西部网|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白鹿原上的火葫芦灯笼已有300年的历史,打着灯笼——照(旧)舅,这句歇后语源于陕西民间的风俗,每逢新年,舅舅就要给外甥送灯。

  1月21日,腊月二十四,西安白鹿原孙家沟村71岁的王需江和老伴在小院里用竹篾编织火葫芦灯笼,王需江和老伴虽然都上70了,但在农村他们还得靠自己的手艺和体力挣钱养活自己,农忙时在附近的果园打工(女的一天挣60元,男的一天80元。),农闲时就在家里做祖传的火葫芦灯笼。

  破竹、破篾、起篾、划篾、盘篾踏底子、分篾、编织、收口、烘烤捏型、滚浆、糊纸、烤纸、加提手,做火葫芦灯笼工序复杂,一人一天也就做10来个,但这样费工做出来的火葫芦灯笼一个也就卖3元左右,忙乎一天挣不到30元钱。从六七岁起就会帮着父母编织火葫芦灯笼的王需江不舍放弃祖传的老手艺,他和老伴一年要做3000多个火葫芦灯笼,大多是白罩子(没有糊红纸的半成品)批发给临潼、富平等地的客商。

  孙家沟村以前家家户户都做火葫芦灯笼,现在像王需江家一样做火葫芦灯笼的也就10来家。62岁的孙建社和61岁的老伴王雪珍一年做了七八千个火葫芦灯笼,孙建社说靠他们老两口是做不出那么多灯笼的,孙建社70岁的姐姐把竹篾带回家帮着编织了1000个,儿子儿媳偶尔也会帮他们编织一会儿。快过年了,孙建社更是天天忙到夜里12点,孙建社说,这竹篾灯笼太费功夫了,是用时间慢慢磨出来的。孙建社有油漆手艺,接到装修活的时候就去做粉刷匠,一天能挣两三百元,没活的时候就在家编灯笼。

  50出头的孙小印、李小荣夫妻算是村里做火葫芦灯笼最年轻的一对夫妻了,他俩农闲时就忙着做灯笼,一年要做6000来个。附近果园有活他们就去果园打工。李小荣说:“现在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编灯笼,他们觉得干这个是费力费工不挣钱,就是闲着也不想编灯笼,不如去外面浪呢。” 白鹿原上火葫芦灯笼已日益衰落,并随时有失传危险。

  白鹿原孙家沟村,农闲时编织火葫芦灯笼,每年正月出售,已有300年的历史,在白鹿原此种灯笼主要是舅舅送给外甥的新年礼物,预祝孩子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关中俗语“打灯笼照(旧)舅”说的就是这个事情。(记者 魏永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