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尘世的温暖和智慧

2016-08-29 15:20:0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源于尘世的温暖和智慧

  文|刘省平

  我的文学道路是从诗歌开始的。这些年,我虽然不大读诗和写诗了,但说句心里话,我最钟爱的文学体裁其实还是诗歌。就像一个人,即便曾爱恋过很多人,对于初恋却是终生不能也不会忘怀的。少年时期,我曾一度痴迷诗歌艺术,读过很多诗歌,也写过很多诗歌,但在诗歌方面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和造诣,只是因为喜爱而已。

  陈钟凡先生说:“世界各国文学演进之历程,莫不始于讴谣;进为诗歌,后有散文。” 可见,诗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学体裁,也一直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中国诗歌,其形式由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发展到了新体诗;各种诗体里又衍生出很多所谓的主义和流派。如今,很多经典的旧体诗,依然被广为传诵,却很少有人写了,它已然成了非主流;新体诗作者如今为数不少,但真正读诗且懂诗的人却为数不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文学受到了极大冲击,诗歌亦不例外———它所受的冲击和伤害程度似乎更大一些,这是客观原因。当下诗歌的不景气,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缺乏真正的好诗。诗歌的创作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晦涩难懂,成为诗家的自娱自乐;

  要么浅白粗俗,为读者大众所不齿。

  这几年,中国诗歌界流行一种诗体———口语诗。记得某位诗人朋友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当代诗人,若不写口语诗就显得落伍了。于是,我便零零星星地读了一些所谓的口语诗,结果是大失所望。这种口语化的分行文字也能称为诗歌吗?我怀疑。

  前不久,在上海工作的扶风乡党陈云峰忽然发来他即将出版的诗集《一座城》的电子稿,嘱我写一篇评论文字。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诗歌的门外汉,岂敢给人家点评?近几年,给我赠送诗集的朋友不少,但说实话,我大多只是随意翻阅一下便束之高阁了,很少能静下心来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但陈云峰的诗集《一座城》我是一口气没歇地读完的。刚开始觉得不是我的“菜”,且待静下心来认真读过几首之后,竟读出了其中的意味,以至于不忍释手了。

  陈云峰的《一座城》是一部新体诗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口语诗集”,很富有现代气息,但又继承了些许中国诗歌的传统。其实,口语诗在文学界一直是颇受争议的。因为,口语诗操作不好就会沦为“口水诗”, “梨花体” “羊羔体”便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口语诗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浅显如大白话,诗句之间的衔接较为紧密,大有散文化之倾向。文学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不管新体诗如何发展,也不管什么主义或流派,我认为,诗歌不能没有意境、韵味、情感和思想这四大基本元素。这些,陈云峰的诗歌都具备了。

  认真读罢陈云峰的《一座城》,我的总体印象是:语言浅显直白,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素材皆取自身边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场景,但作者目光敏锐,心思细腻,善于从看似普通琐屑的日常生活片段和细节中发现闪光点;大量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组组画面感很强的组合意象来再现生活场景,并能透过表象,挖掘出事物本真,或用一两句意犹未尽但不失深刻的感悟文字阐发题旨,或将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

  我认为陈云峰的诗歌还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文字简洁,措辞平实,行文自然。他的诗歌,从不玩弄技巧,不故作高深,信手拈来,如话家常。正如作者所言: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我只是随手把她记录了下来。” 二是句式短小干练,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例如: “曾经/天旱时/父亲在等雨/是为了/浇山腰的地/为了养活全家//如今/父母已随我们到了城里/家里也不再种地/可天旱时/我依然等雨/等雨/是为了/浇父亲干皱的脸庞”(《等雨》)。三是善于“抓拍”生活场景,或浮光掠影,或局部聚焦,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和生动的在场感。这或许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名摄影家的缘故,所以不经意就将摄影技法融入到了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去了。这在《离家感悟》《温暖的画面》《可怜天下父母心》《生活的乐子》《樱花节见闻》《身后原来有一双眼》《秋到农家小院》《大众舞厅》《追悼会前》《工地上的女人》等作品中均有出色表现。四是情感朴素真挚,但很懂得节制,可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诗人的情绪始终不张不扬,不浮不躁,有一种“润物细无声” 的渗透力。比如,在《宝鸡到上海和上海到宝鸡》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从宝鸡到上海/乘坐火车/睡一觉/发一阵呆/就到了//从上海到宝鸡/乘坐火车/况且况且况且…… /总是到不了”。情感真实而含蓄,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五是作者似乎将自己置身诗歌中所描摹的场景之外,笔端所流露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然的。六是诗句的格调始终是积极向上的,充满了温情和正能量。不像时下的某些诗人的口语诗,满篇的愤世嫉俗和低级趣味,让人看罢不禁对生活产生绝望。七是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却蕴含着对平凡人生、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时而闪耀着温暖和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例如: “生命虽短/却奋力地/将美展示//再光彩/一切终将/灰飞烟灭//生活亦如此/精彩与否/取决于心态”(《烟花》)。又如:“岁月是河/我们在河里/与其一起流淌/我们丢了什么/是时间/但似乎/又不仅仅是时间” (《往事如烟》)。“由此想/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一味的/拼命地奔着目标/最终/心里会更加的/空空荡荡”(《游西湖》)。

  陈云峰的诗歌,是我所喜欢的一类。但作为朋友,我还想提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想象力和联想力不妨再开阔一些,在诗歌意象的选取和组合上更大胆、更有创意一些;二是注意诗句之间的留白技法,这样或许语言将会更有张力,意境将更为广阔悠远一些;三是诗歌可以风格化,但尽量避免模式化。

  诗歌到底该怎么写?这个没有什么标准化的模板可套,但好的诗歌,总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引发人的情感共鸣。仅以这部《一座城》来看,陈云峰的诗歌操作技术还未臻于纯熟的地步,语言风格也并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大。也许,他并没有立志要当一名专业诗人,也没有想着自己的诗歌一定要达到怎样的成就,只是因为爱诗,才去写诗。在我看来,他已然初显大家的气象,毕竟他还很年轻,坚持写下去,假以时日,一定会在诗歌创作上有不小的收获。

  我们扶风是文学大县,但诗人不多,出版过诗集的人也甚少。陈云峰这部诗集的出版,对扶风诗歌的发展无疑将起到示范和助推作用。与很多扶风人一样,我是非常欣喜和期待它早日付梓,并借此机会给以道贺。

  诗歌的道路寂寞而悠长。希望陈云峰能一路走下去,勇于探索、不断尝试,写出更多佳作!

  作者简介:

  刘省平,生于1979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著有诗集《我是一棵冬天的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