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主流媒体“对话”兵马俑 开启中国文化之旅“秦韵篇章”

2018-08-24 14:39:3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妍|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王丹):8月23日,“创新农科 聚焦陕西——2018以色列主流媒体负责人考察团陕西行”考察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8位以色列主流媒体负责人开启了中国文化之旅的“秦韵篇章”。

  首次“会面”兵马俑 兴奋之余好奇诸多

  对大多数以色列考察团的成员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距离感受这些“士兵车马”背后所蕴藏的大秦文化,有很多问题亟待解答。“兵马俑被挖掘出来时就是这样的颜色吗?我记得之前读书时了解过相关知识,它们本有颜色的,是真的吗?”《耶路撒冷邮报》战略市场部经理莱维·瑞乌特·劳尔森问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每个兵马俑出土时其实都有颜色,但出土后,颜料在15秒左右就开始发生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甚至直接遗留在了泥层上。深埋地下两千多年,这些色彩突然重现“世界”,给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以色列主流媒体负责人考察团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交谈 (摄影 翟玉欣)

  “对以色列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也是一大难题,其中颜色脱落和遗址损坏问题便是最难攻克的,中国有什么好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呢?”以色列电视2台纪录片频道执行制片人诺阿·霍彻曼问道。“我们目前已经分析出彩俑颜料的物质组成,确定了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同时也查明了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二号俑坑现场整体彩绘秦俑的保护措施选用便是实验室研究出的PEG200浓度保护剂作多次喷涂,使得这几件彩绘秦俑得到了有效保护,至今仍色彩如初。这也标志着秦俑彩绘保护研究成功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到发掘现场,为日后彩绘秦俑的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说道。

  8月正值西安的旅游旺季,但是以色列主流媒体负责人的游览积极性却丝毫没有减退,他们不时的拿出手机相机合影,捕捉珍贵的瞬间。“虽然目前我对中国的历史还不是特别了解,但是看到这些威武高大、神态各异的‘秦兵’和做工细致考究的‘铜车马’,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朝代,等我回国之后,我想找一些关于秦朝历史的书籍来阅读,正式‘认识’一下中国的首位皇帝——秦始皇。”《今日以色列》报外事采访高级记者埃雷玆·林说道。

  中以文化历史悠久 考古助推两国深度合作交流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发祥地,这片温热的土地书写了犹太人悠久历史中的重要章节,同中国一样,大量的历史遗迹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者。“我们来中国之前,有同事告诉我们陕西是考古大省,除了享誉海内外的兵马俑,还有非常多值得看的历史遗迹,这次我们也是满怀期待而来的。我们欢迎陕西的朋友有机会到以色列游玩。”《第一信源》周末内政版主编以塞伊·霍伦德说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厅内部 (摄影 翟玉欣)

  以色列总理府新闻办公室外国媒体处处长罗恩·帕玆表示,以色列有大约20000处公认的古代遗址,它们受法律保护。无论是以色列国内考古队还是国外的考古队,他们的采掘活动必须由以色列政府主管文物的部门签发许可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国家文物安全。以色列的文物法规定,每一处建筑工地都要进行考古遗址检查,必要时还会进行挖掘检查。“在我们国家,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物会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故土博物馆内展出,该博物馆还收藏了著名的《死海古卷》,它是用希伯来文书写的关于早期的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经文,为研究宗教发展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资料。相信中国一定也有类似研究中华民族发展的早期文献,若未来有机会,我想进一步深入了解。”罗恩·帕玆说道。

  以色列高科技的应用深入到了以色列的各行各业之中,因而其文物保护工作也一直走在国际前沿。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双方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考古也成为两国之间交流学习的桥梁。2016年,以色列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首席执行官奥马里·沙蒙和以色列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耶路撒冷办公室主任艾萨克·史维克曾来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与西安市文物局主要领导开展过交流座谈,双方就文物保护以及考古发掘进行深入探讨,为以后共同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一信源》周末内政版主编以塞伊·霍伦德表示,中国在文物保护中所应用的三维扫描技术与三维打印技术在以色列十分有名,这种集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为奋战在一线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该技术也为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提供了再次创新的可能性,参观时所看到的“3D”兵马俑就是很成功的文物衍生品。“文物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宝藏,更是世界的财富。以色列也在不断努力探索,积极与中国等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展开合作,共同推进世界文物遗产保护修复的进程。”以塞伊·霍伦德说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