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从“薄弱村”到“造血”扶贫 智志双扶带出新生活

2019-07-19 16:23: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柳洪华|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郭克强 通讯员 王金梅):宽阔明亮的道路,干净整洁的村落,整洁大方的休闲广场……这就是现在神木市锦界镇河湾村人民幸福生活的现实写照。谁又能想到,几年前,这里曾是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发展滞后的村庄。

  

  山青水绿树葱茏,美丽乡村入画来 摄影 王金梅

 从“不敢发展”到“主动发展” 土地流转走出致富路

  “土地都收回去怎么行?我这五亩地特别好,种了几十年了,我可舍不得。”“我也不同意把土地收回去重新划分,这新整理的土地,咋能和我们这些养护了几十年的沃土相比……”这是2017年10月,扶贫工作队与村三委班子商议将全村的土地进行流转时,近一半的村民给予的反应。

  村民不同意,怎么办?扶贫工作队成员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做宣传工作,并对老乡们提出的质疑,一一耐心解答。几个月后,工作队总算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同意由村集体收回流转,但是各自承包土地的数量和优劣不能变。

  2018年5月,全村5500余亩土地,涉及全村449户、1300多人,全部实现流转。村集体针对分散、撂荒的土地,本着优质土地保留,对土质差的弃耕地、荒草地以及沙地进行“淤泥地填沙、沙地填泥土”的原则,再添加肥料,改善土质,使全村耕地无优劣之分,全部变成优质耕地。

  自动化灌溉系统 摄影 王金梅

  “以前家里有十多亩地比较分散,要花大半时间在路上,土地流转了以后,耕地不仅集中在一起,而且全是机械化种植,自动化浇水,省时又省力。”白贵荣曾是村里的一名在册贫困户,如今不仅把承包的15亩地全种上了,喂着60多只羊,还兼着农村道路的环卫工工作,生活有了奔头,人的精气神也更足了。2018年,白贵荣光荣脱贫,如今,村民都夸赞,白贵荣脱贫了以后,人更加勤快了,干活也利索。

  老百姓分到了满意的土地,又将结余的1600亩土地流转至村集体,采取“村组+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让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将集体土地租赁给企业或者合作社,承租企业所付租金纳入集体收入。“以前种不了的土地都撂荒了,现在这手里的土地也能生钱了,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土地入股红利,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获取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村民王明明说。

  为切实解决土地碎片化这一发展瓶颈,河湾村积极争取资金,通过修建排洪渠、土壤改良、开垦荒地、新修田间道路等多项措施,缩小地类差别,提升土地质量。“现在,农户和原来承包土地数量不变,按照‘一户种一田’的原则,将整理后的土地再次分配,使得群众的‘条条地’变为‘块块田’。”河湾村第一书记刘强说道。

  河湾村会计李飞云介绍旧宅基地腾退标志牌 摄影 王金梅

  从“批评家”到“带头干” 班子带头创新走在前

  “户名张在英,确权面积0.3848亩,四至界限……”在村委会办公室,河湾村会计李飞云拿出笔记本,向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展示他记录的明细,哪一家宅基地塌陷破损,已经进行腾退,并获得锦界镇政府颁发的权属证书,都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在各家各户宅基地旧址,还立有标志牌,详细信息一目了然。

  “把宅基地拆除了,以后我们再想修建,怎么办?”过去,李飞云和其他村民一样,也是“批评家”,因不能很好地理解扶贫举措,发展思路,所以经常公开质疑,后来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班子成员通过宣讲党的政策,李飞云的思想逐渐转变。

  脱贫户的新(左)旧(右)房 摄影 王金梅

  在村委班子、党员干部的带头影响下,村民也积极行动,主动将旧宅基地腾退出来,为建设美丽乡村出一份力。

  “河湾村曾有宅基地350余处,由于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或搬迁新居,其中有150余处房屋常年无人居住,塌陷破损,已不具备居住条件。”刘强介绍。为切实改善村内环境,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镇村两级创新举措,实施宅基地确权登记机制,对不具备居住条件的房屋四界及面积进行登记,并由锦界镇镇政府颁发权属证书,外出村民后期如有修建住宅房屋需求时,无条件获得原址相等面积宅基地。

  “这个政策好啊,我们无后顾之忧地拆除了一些破旧房屋,房前屋后通过绿化、美化后,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子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飞云说。

  从“薄弱村”到“造血”扶贫 智志双扶带出新生活

  “河湾村属于风沙草滩区,居住分散,设施落后,由于地貌和气候原因,村民只能以种植玉米为生,但广种薄收,村民的收入渠道狭窄,无稳定的经济来源……”2017年5月来到河湾村后,刘强尽快熟悉着村里的每项工作。

  立足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河湾村围绕“扶志、扶智、扶德”开展“三扶”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加速器。

  河湾村光伏产业项目一角 摄影 王金梅

  近年来,河湾村开展道德评议、开设道德讲堂,大力弘扬“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引导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勤劳致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主动提高发展能力,增强脱贫决心和信心,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村民李志军曾是一名在册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不仅脱了贫,思想观念改变了很多,自身发展动力很足。“自从担任村级环卫工以来,李志军的思想转变了很多,不仅负责自己路段的卫生,只要有空闲,基本上整条旧神尔路都清扫了。”刘强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为进一步帮助村民发展,河湾村今年新建成河湾村级榨油厂,由河湾村经济联合社经营管理,村民种植油葵,可由村级榨油厂收购,榨出低胆固醇的高级食用葵花油,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村子的变化发展,不仅让村里人有了发展动力,也开始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80后”张军今年34岁,2016年返乡创办家庭农场,主要以孵化鸡苗、土鸡、土鸡蛋为主要经营品种。“年轻人创业,有想法,不仅自己谋发展,也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村支部书记田志平说,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和贫困户发展,张军以成本价出售鸡苗给贫困户,待村民养到出栏时,他又用自己的市场渠道帮助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让周边群众养殖无忧。

  脱贫户白贵荣的幸福生活 摄影 王金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中,河湾村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中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评选身边好人、创业能手、致富标兵,开展贫困户座谈会、观看致富故事等树立先进典型,推动贫困村群众“口袋”和“脑袋”共同富裕。

  河湾村村委会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摄影 王金梅

  截至目前,河湾村已退出贫困村,贫困户人数也由原来的35人减少到21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3%降低到1.3%,百姓真正享受到脱贫攻坚政策带来的好处,生活发生了大变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