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小苹果”成农民脱贫大产业

2017-12-06 09:08:17|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延安市副市长张宏接受采访

  这是一组给力且欣喜的数据:2016年底,陕西省延安市14.3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3.2%下降到3.86%。

  这是一条产业脱贫的新模式:延安市以苹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模式得到了肯定,以苹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的经验。

  这是一份延安人郑重的宣告:2017年再实现1.18万贫困人口脱贫,163个贫困村退出,延长县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剩余的3.81万人脱贫,334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2019年和2020年进行再稳固、再提高,确保到2020年延安市贫困人口和全国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12月5日,“产业脱贫访市长”采访团走进延安,本报记者与延安市副市长张宏走进田间地头、农家果园,细说产业脱贫的“延安答卷”,畅聊延安如何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延安产业扶贫模式。

  谈产业脱贫 “小苹果”带动大产业

  延安市安塞高桥镇南沟村昔日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南沟村通过村企共建、企业带动的这种扶贫模式,2016年,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全村5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张宏说,按照延安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加快培育壮大林果、棚栽、草畜等特色产业,当前全市在册适宜发展产业贫困户1.5898万户4.9317万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夯实筑牢了群众脱贫基础。“以苹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的经验,先后12次在全国产业扶贫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发言。”

  “延安苹果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成为延安农业的最大主导产业,也成为延安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项主要产业,目前延安全市有365万亩苹果,产量达到332万吨。可以说苹果产业为延安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宏说,今年延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通知》,把注重苹果生产转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上来,推动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实现果业收入倍增计划。2017年,预计全市苹果总产量332.89万吨,现已销售284.79万吨,总体价格比上年增加0.5-1.0元/公斤,预计增收15亿元以上。

  谈具体措施 六抓六注重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

  当前正值延安市脱贫攻坚决胜阶段,产业脱贫工作有哪些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呢?张宏说,抓产业覆盖,注重长短结合;抓市场带动,注重产业效益;抓主体培育,注重联贫机制;抓项目对接,注重投资合力;抓技术服务,注重能力提升;抓三变改革,注重集体经济。“我们采取了‘六抓六注重’,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实现了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的双赢。”

  张宏说,延安市探索总结出9种产业扶贫模式,其中经营主体带动型带动贫困户13896户35780人;农业园区吸纳型带动贫困户5074户14206人;互助合作扶持型带动贫困户4488户13389人;科技培训服务型带动贫困户13686户31353人;重点企业帮扶型带动贫困户3862户6954人;农业项目支持型带动贫困户7217户18662人;支部+贫困户型带动贫困户3839户12354人;互联网+贫困户型带动贫困户3057户3758人,并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园区等中来,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到特色种养、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环节,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谈脱贫未来 脱贫政策与苹果后整理产业结合

  延安多年来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延安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

  谈及未来,张宏表示将继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从标准化种养、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等多角度推进产业开发,将脱贫攻坚政策与苹果后整理产业结合起来,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更大支持,促进农村改革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培训,确保扶贫见实效、老百姓得实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今年延长县‘摘帽’,2018年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2019年和2020年进行再稳固再提高,确保到2020年全市的贫困人口和全国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赵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