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西部地域困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筑起人才保障

2018-10-03 18:12:5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妍|责编:李玥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宋佳):9月25日—29日,陕西省第三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开启,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是陕西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重要举措,已成为陕西省引才聚才的特色品牌。

  本届主论坛的承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道路上一直深受人才缺失的困扰。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努力克服西部地域困难,瞄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营造引人用人环境,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着力推动,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引进、留住人才的成功之路。

  调整机构  建立健全人才组织管理体系

  据介绍,为了全面做好人才工作,西农先从工作组织管理体制入手,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书记、校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相关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宏观管理。

  2013年,西农将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独立,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学校各项人才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日常性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把各类人才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2017年西农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党委人才工作部,做好党对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这些工作机构的设立,证明西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创新机制 以情感人 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以“学科急需、追求卓越”为根本出发点,以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重点,西农制定了务实管用的人才引进政策,对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议”的方式,量身定制,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2015年,结合新形势,西农出台了“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进计划”和“青年英才引进计划”。在这些计划之下,除了不拘一格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或其他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全职来校工作之外,西农还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与海外杰出人才密切合作,促进海外人才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研究生指导工作,实质性为学校发展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同时,为了集聚全球优秀人才,西农依托学校出访团组,先后赴10多个国家,举办近20场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主动约见意向人员,延揽优秀人才。

  “私人订制” 个性支持  培育人才各显其能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西农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体系。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高端人才及团队支持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以及优秀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等,并且,西农还探索建立了集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于一体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科研特区”,为“科研特区”提供一定的发展资源和管理自主权。这些自主权包括单列下达研究生招生指标;直接负责为其引进人才,选配科研助手;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优先保证科研公共设施使用等,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个性化支持,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另外,西农还改变了以往经费支持为主的方式,实施“私人订制”培养模式。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自己提出目标任务、需要支持的具体条件和理由,学校根据其实际需求从实验室空间、条件建设、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生招生、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支持和个性化培养;同时给予人才津贴支持,提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和荣誉感的待遇,激发活力,鼓励潜心治学、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营造氛围  解除后忧  打造人才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西农大力加强人才文化环境建设。借助“互联网+”,通过开设“一周两人才”“一周一名师”“改革经验谈”、科研新进展等专栏宣传介绍人才工作及人才成就,西农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尊重人才、了解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

  为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西农设立“210”24小时人才服务热线,开通人才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人才服务信息系统,三级及以上教授和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的联络、服务工作机制。2017年,西农通过“210”热线、微信服务平台、走访等形式为高层次人才协调解决困难百余件,节假日通过电讯短信平台向人才发送问候信息300余条。

 加强政治引领,激发人才爱国荣校情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升人才的政治素质,西农不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高层次人才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和勇气。2018年8月—9月,西农举办了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国情校情教育专题研修班,组织由12个学院37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国情校情研修班,从西农出发,走进东南窑、校史馆,洛川、安塞试验站,延安杨家岭和梁家河,开展“一路向北”的旅程,感受“延安精神”和“西农精神”,所学所闻所见,不仅让研修班成员们细细品味了学校精心准备的精神食粮,深化了对爱国荣校、三农情怀和“西农精神”的认知认同,更坚定了他们以立德育人为己任,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服务“三农”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的信心。

  成效突出 人才活力不断提高

  通过健全人才工作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构建人才支持体系、营造人才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多种举措,西农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专任教师人数由从2010年的1800余人增至2100余人,占教职工比例由40%提高到48%。人才队伍结构逐渐优化,具有博士学位人数由2010年的670余人增至1500余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由37%提高到70%。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标志性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增人数实现重大突破,国家“四青”人才实现“零”的突破。引进副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220余人,引进海内外博士900余人。

  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有力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农业科学、动物学与植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其中,农业科学今年跃居全球前0.5‰。

  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西农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把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核心,勇于创新,打破人才发展的瓶颈制约,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保证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学校事业发展构筑起坚固的人才保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