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剂良药

2016-09-13 10:19: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产业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剂良药

  从乡村走出的新时尚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料。荣昌夏布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早在2006年,出身艺术世家,学习书画的綦涛女士就在一次偶然的农村写生时发现了它,并开始了对于夏布的探索发展之旅,并于2007年创办了壹秋堂夏布坊,致力于夏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

  公司市场部的负责人韩卫东向我们介绍,由于苎麻空隙大、透气性是棉的4倍,而且防虫、防腐蚀,用它制作的布料既耐用又排汗,所以很多日韩乃至欧美的高档服装生产商都会大量从我国进口这种布料精加工后销往全球。

  夏布纺织在农村主要以衣物和蚊帐为主,且纺织者多为农村中老年人,他们无固定收入,儿女常年在外打工。綦涛发现夏布的价值后,便开始对它进行设计研究,并和300多家农户签订合作协议,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出口和生产自己的产品。

  展柜中,一件件夏布制作的衣服手感舒适滑爽,颜色素雅。还有用夏布编制的手袋、包包、台灯、摆件等,一些小物件如钱包、手帕、摇扇尤其受很多年轻女士的喜爱。“因为我们不光出口批布,还自己设计产品,所以我们和农户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固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农户有了稳定的收益来源,我们也获得可靠的供货渠道。”韩卫东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做的是产品,内涵是文化,实质上则是思维的创新。非遗传承要两条腿走路,既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工艺,也要做产业化,但夏布元素不可缺少。不创新就无法走出国门,始终只能是地域性的东西。”

  中国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既有前辈们从历史长河中提炼出的素材精品,又有他们改造自然万物幻化出的物质奇迹。文博会上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他们各自的创新演变之路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非遗新风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