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盈利压力还是车少单多? 透视滴滴价格乱象背后

2017-02-04 11:15:06|来源:新华网|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背后:滴滴价格乱象 折射盈利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滴滴频繁调价背后折射出的是资本冷却之后,平台面临的盈利压力。

  “快车价格已经跟的士不相上下,一些时候甚至赶超的士”成为大部分用户对滴滴的感受。下半年以来,在一二线城市,经常出现调价两三倍的情况。在滴滴的计价规则中,对动态加价的解释为:“当处于高峰时段、周围司机较少,或司机距离您较远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成交,鼓励司机更快接单,平台会对订单适当加价。”然而对于加价的幅度并没有做过多解释。

  “从基金退出周期来看,滴滴目前到了需要IPO,让资本获得回报的时候。这意味着资本需要变现,也意味着滴滴需要一张好的报表,不然到资本市场没人理你,这是滴滴现在的营收压力。”

  目前,滴滴实际的营收状况依然成谜。去年年初,陶然表示滴滴有3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然而,在年中,有报道称滴滴严重亏损。

  未来:让天下再也没有难打的出租车

  在网约车曾以共享经济模式解决了民众出行不便的难题后,“打车难”复归街头,多少让人有些失落。但就眼下看,在有些外部条件难以克服的情况下,解决新形势下的“打车难(贵)”,或许还得向出租车行业改革求解。“打车难”不仅仅是因为网约车减少,也是因为不少城市的出租车总量控制之下,数量一直没有增加。

  去年年底,北京、上海版的出租车行业改革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对出租车行业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出租车数量管控将建立动态总量调整机制。而京沪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6万余辆出租车的数量上限,没有松动。若此轮出租车行业改革意见尽快变成现实,城市中有更多的出租车增加进来,引入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那么,此处的“动态调整”,或许能做到跟市场供需情况及时、灵敏对接。如此过年期间的“打车难”,恐怕将大为缓解。

  所以,现在出现的“打车难”,无疑也要求出租车总量动态调整能落到实处,并增强其市场敏感度,避免以往“动态调整”以年为周期的漫长反射弧。

  事实上,若网约车、出租车充分竞争的市场局面已成形,那也就不会有一方独大的情况。哪一方运力骤减,都不会对民众出行造成剧烈影响。因为另一方会趁机补缺——即便网约车在年关之际突然减少了,留下的供应空缺还有出租车填补。这是留给出租车的难得时机,出租车行业可伺机增加运力、抢占市场。运力供需,也能在市场自发调节中达到新均衡。

  问题是,眼下出租车并未跟网约车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网约车被规范后,出租车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即时启动,共同形成了现在“打车难”。

  “让天下再也没有难打的出租车”,从根本上,还是要推进出租车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目前,被行政管制束缚的出租车行业不仅在移动出行时代,成为行业的短板,拉低了网约车行业的发展水平,而且,也与民众便捷的出行需求拉大了距离。

  舆论呼吁出租车行业改革,已经有些年头了。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的改革意见,接下来则需要让出租车摆脱市场化竞争中的“非市场化掣肘”,适应市场发展和民众需求,而不是跛着脚跟网约车“赛跑”,被甩在后头。

  “打车难”重现,只从网约车上找答案还不够,还得从出租车上找问题。因为出租客运领域是个“大出行市场”,不止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也该成为市场运力诉求的承载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