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老青少三代勾勒接力蓝图

2017-02-10 14:15:4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图左为刘正怀,图右为孙奕涵。(杨舒曼 摄)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2月10日,陕西省文物局在西安召开陕西全省文物局长会议,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荣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文明——努力推动我省文物事业再上新台阶”为题作工作报告。

  会上首次集中表彰了陕西省“社会参与保护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其中有三位先进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四年级的小学生孙奕涵,一位是身兼文化使命的大学生张振亚,还有一位是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退休教师刘正怀。少年、青年、老年,他们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者,让灿若星河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

  热爱传统文化 培养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孙奕涵,西安市经开区泾渭学校四年级一班学生,曾荣获2016年第七届“全国文明礼仪优秀特长生”称号,是汉阳陵博物馆传播汉文化的优秀小使者——汉阳陵博物馆小小讲解员。

  据了解,两年来他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为博物馆共提供132批次讲解,累计时长84小时,每当有观众询问某一段历史小典故时,他总能快速地回答,并说的头头是道。游客们经常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他为“小孙老师”。不仅如此,孙奕涵时刻牢记自已“汉文化小使者”的身份,利用可能的时间,在学校讲给同学们听,在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在小区里传给朋友邻居听,在传播中感受着快乐和自豪。

  孙爸爸说小小年纪的孙奕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家人的影响下,孙奕涵经常阅读《三字经》、《千家诗》、《老子》、《庄子》等国学经典,也在历史典故中,了解历史上的各类风云人物的故事。孙奕涵在采访中说道,这些都是他的精神食粮,让他获益匪浅。他学习英雄人物们的气概,感悟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锻炼了他独立学习的能力,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他对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作为一名文博志愿者,他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很多志愿者的事迹,内心就被深深被触动了,打心眼里崇拜着像他们一样的人,如果人人都肯像他们那样,敢于并勇于付出,用一颗真挚而又善良美丽的心灵来带给更多的人更多的真善美,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美好。”

  几年来,孙奕涵默默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像小蜡烛一样,用爱心和责任心为传播汉文化知识而一步步的前行着,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汉文化传播小使者,用自己的小小光亮,点亮人们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有更多的少年像孙奕涵学习,文化复兴指日可待。

  身兼文化使命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张振亚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名优秀志愿者,他来自牡丹花城洛阳,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大二本科生。    

  自2016年以来,张振亚一直担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碑林博物馆志愿者队队长。据了解,2015年9月,他考入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怀着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加入了本校的碑林博物馆志愿者队。在志愿者队伍里,从学校内部的重重面试选拔,再到博物馆的面试,他深刻的认识到志愿者的责任与使命,更加对志愿者工作产生了由衷的敬畏与喜爱。博物馆内古色古香的建筑,幽静宜人的环境,墨香纷飞的第四展室以及那只网红小黄都让他魂牵梦萦。

  他说道,在大一第一学期,是严格的讲解能力培训阶段,他对文物从懵懂到熟悉,再与自身的专业课学习结合,一件件文物好像有了生命一般,他们的后面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秘密。随着讲解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他尝试着在博物馆主动为游客讲解文物,可是常常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而游客并不介意,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这更坚定了他选择志愿者的决心。他积极学习,翻阅书籍,熟悉讲稿,在偶尔出现讲解错误时,游客认真指正,他都会虚心学习,聆听教诲,并且在记稿子时对模棱两可的知识一一进行校对。就这样一次次的讲解,不仅让他感受到了为观众服务的乐趣,也让他提升了自身的本领,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2016年5月,碑林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文化进校园”活动,他热心投入宣传之中,和博物馆讲解员一起为同学们讲解书法艺术,宣传碑林文化,并邀请同学们体验制作拓片,虽然忙前忙后组织以及引导同学,但更是感到受益匪浅。在后续的组织大家游览碑林的活动中也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2016年6月底,经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考核,张振亚正式就任2016——2017学年碑林志愿者队队长,获得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优秀讲解员”的称号。作为队长他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2016年9月至10月,他在志愿者管理与招募中,经过三次面试,完成校内新志愿者考核活动,并选拔出20名陕师大碑林博物馆志愿者队的新志愿者。张振亚对新志愿者进行多次志愿讲解培训,通过“传帮带”,让新队员快速成长为能讲解、能引导、能为游客着想并且有担当的志愿者。

  自2015年9月至今,张振亚作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志愿者,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和锻炼,典雅厚重的文化底蕴,翰墨溢香的书法艺术,都深深地感染和启迪着他。在博物馆,他为观众的讲解服务,与讲解员的学习交流,都使他深深懂得文化传播的特殊意义,这也更坚定了他践行志愿者精神的信心与决心。

  播撒文化种子 不竭余力传递文化精神

  刘正怀,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图书馆原馆长,从事图书馆工作近四十年。退休以来,一直致力于少儿博物馆普及教育活动,现为汉阳陵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

  自2013年担任汉阳陵博物馆志愿者以来,他经常在周末来到汉阳陵博物馆协助举办博物馆教育活动,3年来协助汉阳陵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近百场,接待青少年5000人次。除此之外,刘正怀老师还担任博物馆的专家讲解员,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三年共计60批次,观众2000多人次。

  据了解,在正式成为汉阳陵博物馆志愿者之前,刘正怀早在2010年退休之初就致力于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利用节假日,组织亲子家庭前往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参观学习,设计符合博物馆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几年来,开展博物馆人文普及活动200多场次,上万户家庭和孩子参加过活动,活动使孩子在“学与玩”中,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增长智慧,获得了直接的知识经验感受,受到孩子、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在汉阳陵博物馆任志愿者期间,刘老师协助策划的活动包括“我的梦--让孩子在博物馆长大”、“诗飘银杏林”主题教育活动、“阳陵节日荟”主题教育活动等。其中“我的梦--让孩子在博物馆长大”主题教育活动目前已经策划了15期,内容包括“人文知识‘三个一’”,即每次教一个说文解字(甲骨金文篆隶楷);诵读解读一句国学经典;唱一首自编儿歌等内容。为了配合完成“诗飘银杏林”主题教育活动,刘老师亲自撰写《银杏树》儿童诗歌五则,普及银杏树相关知识,并自发学习“银杏”剪纸,在举办活动时教授给孩子们,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在采访中刘老师说道:“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我更愿意用7岁来形容自己。60岁之前,我完成了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位父亲、一个儿子的身份,完成了自身的责任。现在的我更愿意做孩子们的一个朋友伙伴,和他们一起成长。文化传承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让他们用身心去感受历史文化带来的精神和内涵。他们还小,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就要结合他们爱玩耍的特性,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在一首歌、一次手工作业中学习文化知识,这才是我应该去做的。不求多的,至少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文化的火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