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2017-05-11 10:38:27|来源:光明日报|编辑:王菲|责编:张琳瑞

  

  深圳文博会上的巨型根雕吸引观众驻足。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巨幕图书馆亮相深圳文博会。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深圳文博会“一带一路”展馆上的展览。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创视域

  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仿佛能听到波澜壮阔的海潮和奔涌咆哮的涛声。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开幕前夕,中办和国办刚刚发布《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发展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南。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发展的内涵和质量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文化+”渗透于其他相关产业,开拓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境界,让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文化产业既在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也成为“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

  1、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碰撞火花

  【数据】故宫文创产品开发“一马当先”,种类超过1万种,年销售额达10亿元;恭王府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福”字“榨干吃尽”,开发出数百种衍生产品,创造了千万元的年销售;地处西部的敦煌博物馆勇于创新,下设七个文化产品开发公司,年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上海博物馆不满足于自己馆内的“一片天”,主动出击,让精致的文创产品进商场、进机场,努力开发商务高端客户……这是过去一年来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的初步成果,也将是本届深圳文博会展示的一个亮点。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已成为文化文物单位的“必修课”,目前全国有十余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因此,业内人士把2016年称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元年”,把文创产品销售厅作为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最后一个展馆”,成为吸引参观者的“最后一个课堂”。尽管发展的步子有快有慢,但一年的实践,已向各文化文物单位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传递一个清晰的理念:文创产品应成为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我国文化文物事业蓬勃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件件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碰撞出的火花,是一段段尘封的“中国故事”,更凝结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设计能力。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正本清源,从非遗中吸取“养分”,从历史中获得“灵感”,再融入现代的设计和互联网的销售,深深地打动了参观者。把那些有形有神、内外兼修的文创产品带回家,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

  【案例】 中国演艺龙头企业宋城集团的首个海外项目日前落户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投资20亿元人民币,把集旅游、文化演艺、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宋城模式”输出到海外。包括演艺剧场、浸没式多空间剧、户外演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等在内的演艺模式,将汇集澳洲本土和东方文化,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

  本届深圳文博会面向全球六大洲招商,尤其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参与,共同分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果。从演出到电影,从图书到游戏,中国文化企业海外布局活跃,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

  这是一种开放的包容心态,也是发展的一个必然路径,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产业有魄力和动力到全球配置资源,合作、并购收放自如,进口、出口你来我往。文化产品的“走出去”与其他产品的“走出去”不一样,除了第一个层次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个层次品质和品牌的输出,重要的是有第三个层次文人理念和精神观念的输出,传播中国故事,勾画出当代中国的气质和形象。

  3、无形文化和有形产品融合发展

  【背景】 当今引发世界兴趣的“中国故事”是什么?当然是在各国经济低迷时,中国经济带来的一抹亮色和希望之光,既显示出中国大市场的创新活力,又显示出当代中国人迎难而上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勇气。文化产业不仅做大做强自身实力,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也在促进经济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跑赢”了东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5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5%、中部地区增长9.4%,均高于东部地区7.0%的增速。虽然经济不如东部,但中西部地区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弯道超车”,把“资源”变成“财富”,实现跨越式发展;虽然交通不如东部发达,但中西部地区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保存完好的乡村古镇,可以成为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等特点,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并催生新兴产业,在深圳文博会的展厅中就能发现这些融合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文化像空气和水一样正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的大格局中发挥文化的创新引领作用。从文化元素的深度提炼,到创意设计的点石成金,再到文化IP的跨界授权,无形的文化让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附加值,为相关产业注入文化创造活力,助力当地经济转型升级。(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李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