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文化小镇的美好明天

2017-07-20 11:12:44|来源:中国文化报|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从小城镇建设来看,我国城镇化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中小城镇的基本思路,理论界也出现过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分歧,而现实情况是大城市急剧膨胀,小城镇建设缓慢。当前国内出现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就是对这种现状的调整,就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回应。我认为,打造和建设特色文化小镇需要关注5个环节:

  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特色小镇

  统筹城镇发展的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源泉,在特色文化小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彰显地方人文特色的理念,注入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建设科技含量高的智慧小镇、文化小镇。坚持因地制宜,多规合一,突出特色,鼓励地处省、市、县结合部的,加强物流贸易,建设商贸文化小镇;处在工业集中区的,加强工业遗迹、遗存保护,建设工业文化小镇;毗邻风景名胜的,做好旅游服务,打造文化旅游小镇;历史文化厚重的,做好遗产保护,打造历史文化小镇;盛产中药材的,做好中医药健身服务,打造中医药康养小镇;体育基础条件好的,做好运动健康服务,打造体育休闲小镇。特色是文化特色小镇的生命,必须做到小而特,避免大而全。

  坚持产业支撑,做到产城一体

  产业发展是特色文化小镇的基础。没有经济繁荣,小镇就会枯萎。依据江浙经验,特色小镇除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之外,应更多兼顾“科技+”“文化+”对传统产业的重塑与升级,尤其是白酒、茶叶、中药、饮食、陶瓷、根雕等经典产业。要把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与服务“三农”、异地扶贫搬迁结合,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建设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做到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将企业、商店打造成特色小镇的文化风景,实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既延续了历史文化根脉、传承了民间工匠精神,又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坚持以文塑魂,打造小镇名片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文化小镇除了具备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之外,每个小镇还要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或民族文化浓厚,或地域文化鲜明,或传统文化弘扬得好,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得好,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好,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得好,或历史文化名人汇聚得好,或体育健身、科学普及、卫生健康成效显著。把特色小镇的文化做活,从重物、重设施转到重人、重养心上来,真正让文化文物渗透到小镇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施特色小镇“文化+”发展战略,让文化基因融入到小镇建筑风貌上、融入到产品设计符号中,推动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镇开发融合发展,占领文化的制高点,增加小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的文化价值与附加意义,提升小镇文化品位。

  坚持绿色发展,彰显山水风貌

  依托现有山体水系、森林与湿地、气象条件等,实施严格的生态环保评价制度,保存历史肌理、文化脉络,留住小镇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历史记忆,并使之成为特色小镇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统筹布局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历史文化遗存受到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坚持人的城镇化,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打造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把特色小镇宜居宜业、记住乡愁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融合发展态势,在建设美丽四川的进程中将小镇工作生活方式,提升为一种令人羡慕的理想的生存状态。

  坚持市场推动,做好政府服务

  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特色文化小镇。政府重在规划指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要求特色文化小镇的主要领导须有文化管理相关经历。建立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要素集聚以及土地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给予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强有力的奖励支持和财政补助。企业则重在产业发展,市场营销,项目推进,效益追求。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特色小镇建设规模。建立特色文化小镇退出机制,对特色文化小镇创建与考核实施动态监管,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文 |刘彦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