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校园考古调查:保护和传承是不二的选择

2017-08-16 13:46:09|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内的天坛遗址(圜丘遗址)。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图书馆与学生公寓七八号楼之间的一片草坪,常常能看到考古系教授陈洪海的身影。今天看来,草坪上仅余一座凉亭显示着这个区域曾经的身份——唐代实际寺遗址。但在陈教授眼中,蔓草青青,掩藏着时光的秘密。

  草坪下的秘密

  实际寺,名字今人听来陌生,却与唐高僧鉴真有着深厚的渊源。

  “唐长安城108寺,实际寺是格外重要的一个寺院。鉴真大和尚就是在实际寺受具足戒。”陈洪海说,“受具足戒,对于僧人等于是拿到了研究生学历。鉴真来实际寺之前就是一位高僧了,来实际寺深造后,学问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后来去日本弘扬佛教,成为日本佛教几位重要的高僧之一。”

  在实际寺之前,这个寺院曾被称为温国寺。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记载:“朱雀街西第二街,北当皇城南面之含光门,街西从北第一目太平坊,西南隅温国寺”。实际寺在会昌五年(公元846年)时被毁,后又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重立,改为崇圣寺。

  今天的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正是《两京新记》中提及的“街西从北第一目太平坊”。“太平坊北面毗邻皇城西南角,东北抵皇城含光门,东邻善和坊,西邻延寿坊,南邻通义坊。坊里四面监街,其格局恰与今天西北大学校园外四周街一致。”西北大学考古系研究生曹锐说。资料显示,太平坊曾为长安城中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人口密集。鼎盛时期,坊中人口600余户。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诗为证:“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太平坊毗邻皇城,遍布达官显贵,当年繁华可想而知。

  为了探求实际寺的真面目,西北大学于1993年组成以戴彤心教授为队长的西北大学校园考古队,对太平坊及实际寺遗址进行了钻探与发掘。他们将发掘成果与文献相印证,大体上搞清了实际寺的范围:即东到学生食堂,西至教学八楼,南到大学南路,北到大礼堂前大片地区。在这个广大的范围内,从1950年以后不断有佛教文物发现。陈洪海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实际寺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共计66件(组),其中包括陶瓷、佛造像、瓦当等10类文物遗存。这些考古发现有力地佐证了史料的记载。

  据陈洪海介绍,在西北大学三个校区的建设过程中,考古发掘的遗址遗存非常丰富。“上世纪80年代,太白校区盖留学生楼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些遗址,盖其他楼的时候也发现过。太白校区有汉代的墓葬,也出土了一些汉代的随葬品。”

  上世纪90年代,93级考古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当时正在建设的西北大学桃园校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唐长安城崇化坊遗址。本世纪初,在长安校区的建设中,西北大学校园考古队对校区的唐墓遗存进行了保护发掘。“整体上看,西大三个校区出土的遗物有比较高的考古价值。为此,学校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室,展示校园考古的成果,让老师和学生近距离地看到我们校园里面丰厚的文化积淀。”陈洪海说。

  如今在西安,校园考古的关注度正渐渐升温。在陈洪海看来,对于这座古城来说,这个考古研究领域格外重要。“西安的地下遗存多,分布面积广、密集度高,和其他城市比,西安高校校园考古需要被更多人关注。”

  

  诸多古迹在新校区建设中现身

  今年6月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校园内的一处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虽然具体年份还不能确定,但足以令西安考古界兴奋。多年来,在西安高校的建设中多有古墓遗存发现,传奇之处多令人称道。

  2002年4月至10月,为配合西部大学城建设,当时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进行考古发掘。在半年的考古发掘中,共清理出战国、秦、汉、唐墓葬88座,其中西汉张汤墓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首次被发现。

  “出土物中有2枚精致的双面穿带印,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一枚为‘张君信印’,印面径为1.8厘米,即古之所说‘方寸之印’。”西北大学考古系研究生曹锐解释称,两印的出土表明墓主的身份为西汉廷尉张汤。“张汤是西汉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这个墓又恰好在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这段历史的巧合确实给人们留下了太多想象空间。”

  4年后,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的东南方,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开始建设,新校址选在了长安区神禾塬一带。文物勘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大型秦墓。虽然墓葬被盗严重,但一件“六马鞍车”的出现,还是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按照礼制,‘六马鞍车’是天子出行才能享受的待遇,正所谓‘天子驾六’。它的出现表明墓主人身份异常高贵。”曹锐解释道。根据《史记秦本纪》“(夏太后)独葬于杜东”的记载,考古专家将墓主人身份锁定在了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身上。而后出土的其他文物也佐证了这个说法,“这次考古发掘,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驾六’之说,怎能不令人兴奋!”曹锐说。

  长安区高校云集,新校区建设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遗址发现。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考古人员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发现唐朝宗女李倕墓,其中很多金饰件的点翠装饰历经千年不褪色,鲜艳至极。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发现的三座汉代壁画墓,其中两座均位于高校中。一座1987年发现于西安交通大学,另一座2004年发现于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汉代壁画墓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享有。这几座汉墓壁画的色彩异常艳丽,甚至超过了唐代的壁画。”曹锐说。西安交通大学发现的汉墓壁画中,保留了迄今为止中国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根据史料推断,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汉宣帝时期的御史大夫萧望之。

  不仅如此,2001年西安邮电大学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茅坡区域发现了战国、秦、汉、唐代古墓葬600多座,其中80%以上都是秦墓。

  保护和传承是不二的选择

  “高校是一个学习知识、传承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我们能够把校园遗留下来的古代遗迹进行清理和展示,正和学校的教学气氛相得益彰。”陈洪海说。他同时指出:“虽然从考古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保留下来的遗存越多越好,但是客观情况下不是所有的都能被保护下来。”

  据了解,校园考古发掘完毕之后,多采取回填保护。即把考古发掘的遗物清理出来,收藏起来,然后在考古原址重新修建教学设施。比如西北大学三个校区的考古遗址基本采用回填方式。“整体来看,西安市的遗址保护回填的比较多,像长安这样的古都,要是每一点都保留下来,那很多基本建设就无法进行。”陈洪海说。是否回填一方面要考虑古迹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能不能有很强的展示性。“有些校园发掘的遗址比较重要,就不采取回填,做一些文物保护的处理,还可以进去观看。西安理工大学的壁画墓就没有回填。”

  西安高校多、古墓多。当校园遇见古迹,保护传承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对此,陈洪海教授有自己的想法。“高校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要比其他的单位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保护的,我们一定要保护下来。保护不是挖完了就完了,在遗址附近立上碑和牌,做一些标志性的说明;在高校博物馆开辟出一定的展区来展示校园发现的遗物。通过这些方式,让师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作一份贡献。”

  在陈洪海看来,对于高校文化遗产,要尽最大努力将遗存、遗址原样展示,设立专门的部门开展文物保存、修复、陈列工作。“我们很多人都在文化遗产附近,但是不知道这就是文化遗产。总说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但得先让大家知道身边有哪些古迹。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做呢?”(记者 朱剑 见习记者 陈卓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