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富平县王寮镇军寨村农民翟晨,2016年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在高中毕业数年之后到高校深造,学习农业种植技术。这个秋天,即将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始第二年全日制学习的他,对新学期充满期待。
“我家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蔬菜和葡萄等农作物。这么大的规模,再用老办法种植肯定是不行了。”24岁的翟晨说,在大学里,他可以学到土壤营养调节、病虫害防治等新的农业技术。“希望3年学业期满拿到大专文凭后,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农民’。”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地区。和翟晨一起上大学“充电”的“老乡”还有108人,他们大多年过不惑,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或是村干部、种植大户。如今共同的身份,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首个农民学历教育班的学生。
到“农科城”陕西杨凌学习旱作农业专业知识,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心愿。成立于1997年7月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不依托大城市的“农字号”高新区。自成立伊始,它就被赋予了推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建树说,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高等院校,杨凌探索出大学、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展会、新媒体等6种农技推广新模式,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成立20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全国18个省份建立示范推广基地301个,累计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38万人次。
在“农科城”进修、学习过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成为西北农业转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2006年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甜瓜栽培技术的经历,彻底改变了西安市阎良区农民张小平的生活。
学成归来后,他把自家土地当作实验室,大胆试点“两蔓整枝”新技术,当年甜瓜的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创下亩均收入1万元的“奇迹”。2015年,他又摸索出一套甜瓜双根新技术,既提高甜瓜的抗病性,又改善了植株供水供肥效率,使产量提高30%至50%。
如今,张小平和28户瓜农一起成立了科农瓜菜合作社,提出“互联网+”的新经营理念,一个日光温室大棚头茬甜瓜卖到3万多元,并推动阎良地区甜瓜种植面积发展到6.5万亩。
不仅如此,旱区农业技术旺盛的需求,也带动了更多年轻农业科研人员将创业目光投向农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义亮等6名博士还没有毕业,就创立了西安锦华生态技术公司,专司土壤改良研究。
而今,一批掌握新技术的“新农民”带动一个地区脱贫,一个新品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在西北旱区农村已愈发常见。记者了解到,来自杨凌的新品种、新技术在旱区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开创性地探索使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杨凌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杨凌示范推广面积和效益达6589万亩、175亿元。数以千计的农业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输送到广大旱区,有效带动了更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郭建树说。(记者 沈虹冰 陈晨)
见字如晤 陕西师范大学连续15年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2021-07-16 17:32:38
“演艺”里的西安:雅乐寻踪 驻华大使夫人与西安共谱文化交流“交响曲”2021-07-11 17:07:56
2021全球驻华使节西安经贸文化之旅走进白鹿原影视城2021-05-16 16:43:35
“八办”纪念馆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发展、开拓创新,持续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奋力谱写“八办”纪念馆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篇章。2019-11-19 17:56:45
从刘家洼考古队获悉,考古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首次发现了关中地区罕见的金权杖以及山形簋。2019-11-15 10:13:13
本次展览以“光化六合”为主题,意为“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国末期至隋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以于右任先生“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北朝墓志和拓片为核心展品2019-11-11 14:47:29
宝鸡市千阳县第四届西秦刺绣香包节开幕2021-06-06 16:19:42
丝路欢乐世界主题角色动画Miracle(《奇迹》)预告片正式发布2021-05-27 19:22:11
银川市首批“畅游西咸新区”旅游团打卡西咸2021-05-21 11:33:32
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开幕2021-04-03 16:19:01
“中国到处都有意思,我很喜欢中国文化。”这是现就读长安大学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张依娜来到陕西后的真切感受,也是她选择来中国留学的主要原因。2019-11-20 18:03:02
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是华夏始姐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2019-11-11 09:47:27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