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与手机相处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2017-10-25 13:50:04|来源:光明网|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小学校也不得不去面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难题。没收学生手机集中砸毁、禁止学生在校内手机充电等等,一些学校监方式也五花八门。家长和老师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持什么态度?校方监管措施如何被各方接受?

  如何让孩子与手机保持“恰当”的距离?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当前不少家长和老师都很想知道答案。可很遗憾,即便是从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及媒体调查的多个学校的管理措施来看,并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方案以供借鉴。或许,只有当家长和学校都能够意识到,让孩子与手机“健康”相处,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方法,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在今天的教育议题中,手机之于孩子,和过去网游之于孩子,乃至更早的小说之于孩子,其实是同一回事。尽管放在彼时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家长及学校对于孩子沉湎于网游、小说等都忧心忡忡,但从事后看来,“玩物丧志可以毁掉一代人”并没有发生。因此,不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应是真正讨论让孩子如何与手机友好相处的第一步。

  孩子如何使用手机,家长和学校又该如何引导,说到底还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任何寻求单一的解决方式或是试图找到“灵丹妙药”,都是徒劳。比如,有学校没收学生手机并集中砸毁,如此粗暴做法,即便在学校管住了孩子,在家里又如何管呢?毕竟,在一个电子化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对生活的全面介入,已经是孩子们无法回避的成长环境。明确这一点,那么一味靠封、堵的“隔离法”来让孩子远离手机,既显得不切实际,也未必对成长有好处。有教育专家就认为,在6到12岁的阶段,手机已经不再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奖赏”,而是帮助孩子塑造成熟人格的一种工具。

  应该看到,孩子在某个阶段如何使用手机,很多都是由外部因素所决定的。比如,若孩子家长也是手机控,很难说,孩子不会“跟风”。更为重要的,孩子对手机的投入程度,在根本上还是一种注意力分配的结果。倘若家庭生活中,父母能够有意识的带领孩子参加更多的非手机以外的活动,引导他们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在注意力分配上更为多元化,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自然要少得多。而一些家长为了“偷懒”,拿手机等电子产品来“哄”孩子,无疑就是一种误导。

  在学校层面,与其将手机完全推向学生的对立面,不如主动放下戒备,与他们一同讨论、制定手机的使用规则,并引导他们培育自制力,挖掘手机的学习功能,这比粗暴的砸手机,相信更具效果。

  另外,每名孩子对手机的喜好程度,也与性格、年龄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那么相应的,在教育上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如近日美国“生活黑客网”就刊文,对三个年龄段孩子手机成瘾问题给出建议:6岁前应是严格限制使用手机,6—12岁则是应与孩子商量使用规则,而12—18岁则要引导孩子注意方式方法,如孩子的社交媒体活动应对父母开放,手机电量低于20%时必须停止使用。

  教育问题上,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适用规则。但通过比较,我们往往能够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该警惕的。在如何对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上,虽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疏胜于堵,同时需要各方,包括家长与学校的耐心引导和共同参与。(作者 朱昌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