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剧社的文化担当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铿锵激越引爆上海滩

2017-11-10 16:35:3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在上海成功上演。 (李向红 摄)

  

  1924年,鲁迅为易俗社题赠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西安秦腔剧院历时四年精心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弘扬与传承的一部好剧。

  1 历经百年风雨的文化坚守

  1912年成立的西安易俗社,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也是中国戏曲移风易俗的一面旗帜。1924年,鲁迅为易俗社题赠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1957年,戏剧家田汉经过考证,确定易俗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可与莫斯科大剧院、法国芭蕾舞团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堪称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座丰碑。在最初的30年,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500多个剧目,这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历经百年风雨,易俗社如今是西安秦腔剧院下属的四大剧团之一。百余年来,涌现出了刘箴俗、王天民、樊新民、李可易、汤涤俗、刘毓中、陈妙华、肖若兰、全巧民、杨天易、张保卫等众多秦腔艺术名家,创作、演出《三滴血》《游龟山》《双锦衣》《西安事变》《翰墨缘》《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800余部优秀剧目,艺术行当齐全,演员实力雄厚,是秦腔优秀传统艺术的一面旗帜。其中,《蝴蝶杯》被河北梆子、晋剧、豫剧等众多剧种移植上演。《三滴血》于1960年作为秦腔代表作拍成首部秦腔黑白电影,广为流传。

  近年来,西安秦腔剧院始终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发展宗旨,面向基层,扎根人民,艺术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共荣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大奖176项,侯红琴、惠敏莉、李淑芳、张涛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大奖。

  为了弘扬与传承“易俗精神”,西安秦腔剧院集易俗社老、中、青三代人,八易其稿,历时四年,将自己的百年历史创作成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并成功搬上舞台。全剧以“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七场戏来展示易俗社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当板胡声起,大幕拉开,观众很快被精彩剧情带入百年剧社在中国近代史转折间的风云变幻中。这部纪实风格浓烈的史诗大剧,以秦腔为媒,生动鲜活地展现了艺术家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舞台上,虚实两条主线,透过剧中人物高玉轩、陈甘亭、关震易、刘天俗、林梦芸等不同群体代表,体现出易俗社始终坚持以戏化民、不忘初心的文化担当。剧中的作曲和配器指挥都由秦腔老一辈艺术家姜云芳、张森龄老师担任,他们用积累了数十年的创作经验,在舞台上呈现出地地道道的秦腔唱腔。在剧中饰演林梦芸的是易俗社现任社长惠敏莉,她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获得者,其他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也都是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2 精彩演出感动上海观众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今年受邀参加艺术节的共有45部中外精品剧目。11月1日、2日晚,这部讲述戏曲人自己故事的剧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精彩亮相。

  连续两个晚上,来自大西北的秦声秦韵,让上海观众眼前一亮。他们中有普通的上海市民,有久居上海的陕西乡党,有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的“戏迷之家”,有艺术院校的学生,还有专程赶来的外国戏迷。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出,赢得了观众们一片叫好声,演出期间响起的热烈掌声达20余次。

  观众童文远是个纯正的上海人,朋友邀他来看《易俗社》,第一次接触秦腔的他是抱着“探奇”的心理来的,想体验一下西北戏曲的风格。看完演出后他笑言自己已成为秦腔“粉丝”。他说:“曾经以为秦腔就是一声吼,现在才发现它既有西北汉子的豪放,又有小家碧玉的风韵,即使南方观众也能找到共鸣。”

  上海戏剧学院的黄频同学早早买好了票,他说:“我本身是学戏曲的,易俗社在我心里一直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这次能欣赏到秦腔正源,实在很幸福。”

  演出结束后,随子女在上海定居多年的林少华爷爷在观众席上大声地唱起了秦腔,许多观众朋友跟着他一起和声,大家围在一起久久不愿离去,浓浓的乡情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人。林爷爷说:“我太激动了,终于听到了来自家乡的秦声秦韵,为这台戏点赞,为秦腔点赞。”

  3 为陕沪两地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观众反响热烈,也引发了学界关注。

  11月3日和11月4日,西安秦腔剧院分别在上海市文联和复旦大学举行了两场“秦腔《易俗社》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上海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易俗社》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与会者一致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百年易俗社此次走进上海,用一部大剧讲好“中国故事”,继而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推动了易俗社和上海艺术界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也是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次成功展示。

  著名剧作家、评论家陈达明:“由易俗人来演易俗社的百年风云,它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道风景,把移风易俗作为己任,而且又把戏剧文化和艺术教育紧密结合,易俗社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开拓的功效,这种开拓更是一种创新。”

  著名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易俗社的故事,是以秦腔艺术来讲秦腔艺术人自己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讲中国故事。这个戏的成功,是文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典范。《易俗社》是我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看到的非常有特色的一出戏。”

  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观众看戏是看一个故事,但是秦腔《易俗社》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把百年剧社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讲述沧桑风云间戏剧人强有力的创作根基与执守信念,这部剧给我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看了《易俗社》,才知道易俗社有这么大的成就。说实在话,上海的沪剧和越剧是没有办法和它比肩的,在《易俗社》这个戏里面,我们看到了易俗社的百年辉煌,感受到了易俗社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看到了易俗社人高超的表演技艺,以及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易俗社》传达的是戏剧人的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爱国情怀以及艺术追求。易俗社不是一般的剧团,林梦芸不是一般的喜欢戏剧,她在追求易俗社的精神,非常强烈,非常动人。《易俗社》演员阵容整齐,各个身上都有绝活。并且在剧中成功运用影像资料展示历史画面,符合文献戏这个特殊题材。”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我认为这部戏的改良是完全由中国戏曲文化自主发起的改良和改进。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是主动的,深入群众,深入人民。《易俗社》这部剧真实再现了易俗社的奋斗史,将会传之久远。”

  在《易俗社》首演当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就特意赶来观看演出,提起2011年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胡劲军连连夸赞西安秦腔剧院给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带来了好戏,希望今后每年举行一次沪陕艺术交流与学习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易俗社》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聂伟也向西安秦腔剧院发出“日后常来演”的邀请,他说:“上海和西安之间有太多密切的关系,《易俗社》到上海来演出,我们的剧团也希望到西安去演出,希望我们两地戏曲工作者携手,进一步加强沪陕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表示,希望两地戏曲工作者共同努力,对接陕沪文化交流发展,矢志不渝地践行传统戏曲传承和保护。

  4 陕西秦腔走进上海高校

  借着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契机,西安秦腔剧院除了带去精品剧目《易俗社》与国内外优秀剧作同台竞艺外,还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传播秦腔文化,让戏曲进校园这一品牌活动走进了上海高校。

  10月30日和11月2日,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分别在复旦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做了《百年易俗社的艺术风采》专题讲座。这一由秦腔名角现场讲述秦腔的起源、流派、发展脉络等戏曲知识的讲座,场场观众爆满。传统戏曲浸润莘莘学子,同期开展的还有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百年易俗社》文化主题展览。展览以不同历史阶段的大事件为脉络,通过图、文、实物展示,将百年易俗社社史与国家命运串联起来,吸引了大批观众。

  11月4日,西安秦腔剧院向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了60套《西安秦腔剧本精编》。作为我国目前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剧本搜集整理保护工程,这套丛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所辖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四大著名秦腔社团,上自清末下至21世纪初百年来曾经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剧本,承载与呈现着古都西安百年的秦腔史。当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从雍涛手中接过这套剧本精编时,他连连赞叹:“太珍贵了。”

  雍涛表示,此次西安秦腔剧院在上海开展“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实践。希望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易俗社与上海高校之间的交流,促进陕西地方戏曲走向全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