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擦亮“陕西蓝”

2018-03-01 16:50:04|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大气污染治理,是陕西环保工作的头号工程,也是陕西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动真碰硬的攻坚战。

  2017年,陕西以超常的工作、超常的措施和超常的力度,铁腕整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省全年优良天数平均238.5天,同比增加8.3天;PM2.5平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

  2018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将继续以关中治污降霾为重点,持续推进“1+9”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推动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百姓蓝天幸福感与日俱增

  “去年冬天,西安的蓝天一下多了起来。往年冬天晚上睡觉都要开空气净化器,去年基本没怎么用。”家住西安市长安区的刘灵霞说。

  监测数据的变化也印证了市民的感受。2017年,关中地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198.3天,同比增加7.5天;PM2.5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2%;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下降比例均超额完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增加5天和下降3%的目标任务。西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80天,PM10和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1.2%和30.5%。铜川累计收获优良天数242天,同比增加32天。2017年初还是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最差的咸阳市,通过关闭、改造砖厂和燃煤锅炉拆改等措施的实施,2017年PM10浓度同比下降8.7%,PM2.5浓度同比下降2.4%。

  百姓蓝天幸福感的增强,还得益于陕西省实施的《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实现全省10万千瓦以下机组全部达标排放,不达标机组全部停产;制定高污染车辆禁行相关措施,建立国Ⅰ、国Ⅱ排放标准车辆禁止进入关中各市主城区制度;建材行业全面实施错峰生产,水泥、砖瓦窑、陶瓷、石膏板、防水材料等建材行业,冬季供暖期间全部实施停产;水泥粉磨站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停产。一系列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举措的落地,有力地保卫了陕西的蓝天。

  2017年冬季,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明显,11月至12月优良天数平均24.5天,同比增加12.4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平均6.5天,同比减少14.1天。

  把握总基调精准施策降霾

  坚持最严格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执法,是陕西2017年治污降霾工作的总基调。

  早在3月份,陕西印发《陕西省“铁腕治霾·保卫蓝天”2017年工作方案》和煤炭削减、“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涉气重点污染源环境监察执法、燃煤锅炉拆改、扬尘治理、联防联治等9个专项行动方案,及早谋划,明确目标,稳步推进。

  燃煤是陕西的主要大气污染源。

  “以前用煤窑烧陶瓷,要烧到1280摄氏度,还要不间断烧一两天,一窑要烧掉10吨左右的煤。现在用电窑炉,升温快,又省钱,还不污染空气。”铜川陈炉陶瓷厂的陈师傅说。

  陈炉陶瓷厂的变化是陕西2017年以减煤为主要措施开展治霾工作的缩影。全省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加快燃煤锅炉淘汰和环保改造,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全年治理城乡散煤800余万吨,累计拆改燃煤锅炉1.1万台。

  2017年,陕西持续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举措,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2874户,完成全年任务的178%;治理油烟项目27187个,完成率达106%。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减排重点工程完成率达100%。同时,全省重点领域超低排放改造西部领先,全年新增27台607万千瓦超低排放煤电机组。

  持续发力保卫蓝天

  2017年1月上旬,一场大雨洗刷了西安多日的重霾。受降水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这场持续多日的重污染过程终于告一段落,霾消散,空气清新,西安市民纷纷走出室内,外出活动。而这场恰逢其时的雨,是西安市人影办开展的人工增雨。

  据了解,除了采取减煤、控车、禁燃等措施,西安市还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为应对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一环。2017年,西安市共开展人影作业23次。其中,3月下旬和10月在西安开展人工增雨后,当天空气质量就明显好转。“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组织实施立体化人影增雨作业,为清洁空气和治污减霾、森林防火和抗旱减灾而积极作为,努力取得社会、环境、生态综合效益。”西安市气象局局长罗慧说。

  2018年,陕西将继续以关中为重点,着力解决百姓热切关注的环保突出问题,增强百姓蓝天幸福感。同时,还将持续推进“1+9”专项行动,集中抓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作,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联防联控联治,持续发力保卫蓝天。

  “保卫蓝天不光是政府的事,我们市民也应积极主动参与治污降霾工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作出一些‘绿色’的改变,都能节约、珍惜资源,相信保卫蓝天的攻坚战一定能打赢。”西安市民刘一虎说。本报记者董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