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代表委员畅谈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引擎 集聚新动能

2018-03-06 08:40:41|来源:陕西传媒网|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5日,出席全国两会的陕西省代表和委员聚焦“转换增长动力”,就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话题展开热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了8项重点工作,排在首位的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今年各项工作时,也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目的就是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全国人大代表、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表示。

  2017年,陕西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气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供给体系质量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煤炭去产能完成“十三五”任务的64%,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10万吨,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商品房去库存周期降至12.5个月。

  杨长亚表示,近年来铜川坚持转型发展,按照中央和我省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做足做实“加减乘除”文章,统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落实,其实质就是坚持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最终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目前,铜川已超额完成去产能工作目标任务,累计关闭煤矿21处,退出产能1058万吨,全市关闭煤矿数量和退出产能分别占全省的34%和36%。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久前,西安市出台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扶持西安经开区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这成为我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题中之义。全国人大代表、西安迈科金属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省工商联副主席何金碧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动力变革是关键。加快动力变革,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下寻找新动能、新增长的源泉,把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还要合理布局上下游行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实现产业集聚。“需要注意的是,在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过程中,政府应合理引导内部竞争,防止产生恶性竞争。”何金碧说。

  对于加快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何金碧建议,为有效实现新兴产业聚集,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上,政府应合理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三个经济”发展,助推陕西追赶超越步伐。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让我很兴奋。”3月5日,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激动地说。

  杨正国也是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生产出我国唯一一款获准上市、含有人体活细胞的人工皮肤,到全球首个可取代传统人体角膜移植的再生医学产品,他们与高校合作,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企业发展壮大。

  如何让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需要我们处理好大学与企业、科研与市场、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杨正国认为,当前一些大学被赋予产业化的使命,甚至直接从事市场经营,此举并不合适;同样,有的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商业化前景,又会造成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他建议,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将资源配置由过去的重点投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改为重点投向支持企业建设各级研发中心,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增强科研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同时,建立企业与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解决大企业资金充沛但创新不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强劲但资金技术不足、大学技术雄厚但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精准的问题,实现三者融合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的效果也会更好。(陕西日报记者陈艳周明乔佳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