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抢救保护第一线工作者王智:我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2018-07-04 11:59:4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陈岚):1978年—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过去悠长岁月里饱含着老一辈人的故事与回忆,承载着他们的家国期待与梦想,这40年的辉煌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启动了以“40年·40人”为主题的大型采访活动,寻找不同领域里见证风雨40年巨变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讲述,共话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

  近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在家中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讲述他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陈岚)

  忆往昔:“小人书”开启藏书生涯 

  1978年,王智才十一岁。“那时不懂什么叫做改革开放,只是感觉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变得非常浓厚,仿佛迎来了知识的春天。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发强烈。看不懂高深莫测的书,我就从2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开始看起。也正是这些连环画,打开了我探索知识的大门。”王智说道。

  在王智的家里,有占满一整面墙的书柜,上面整齐罗列了他的两千余本藏书。从纸张发黄出版于50年代的名著,到装帧精美的21世纪文学作品,从科学探秘题材的杂志,到介绍围棋技巧的攻略书,王智的书房里藏有一个大世界。“这些书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在单位没有带过来。等我好好整理完这些宝贝,我觉得可以开一个自己的图书馆了。”王智打趣道。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收藏的“小人书”(摄影 王丹)

  “小人书”也叫娃娃书,学名叫连环画,虽然只有巴掌大小,里面却有一个大千世界,王智最珍惜的就是它们了。“我的童年许多个下午都是在‘小人书’摊上度过的。放学后省下4分钱的冰棍钱,也要跑到丰登路煤场旁边的小十字路口看两本‘小人书’,有一次是口袋没有一分钱,用一两陕西通用粮票看了一次‘小人书’。” 王智说道。为了给自己的童年一个仪式感的纪念,王智曾带着积攒的300多本“小人书”,来到哑柏商家堡子的大槐树前“摆摊”,重温那个年代的纯真美好。“‘小人书’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那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的改革开放初期记忆。”王智笑着说。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在哑柏商家堡子“摆摊” (图片由王智提供)

  看今朝:科技改变工作方式

  1988年,王智正式参加工作,跟着老师一起下乡开展非遗工作。不比现在,上世纪的非遗工作并不好开展,他们这批非遗工作者面临着无数困难与挑战。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收藏的非遗物件 (摄影 陈岚)

  “传统文化往往存在于田间地头,存在于偏僻的村落里,过去下乡调查是真不容易啊。”王智说道。据王智介绍,那时的他没有现在这么高级的设备,他同老师总是靠着双腿行走于各个村落之中。有时要去远一些的村庄,他们也只能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但是由于村里的道路条件很差,短短的路他们往往需要走很久。提着笨重的三洋卡式录音机,装着满满一包的磁带,王智一直坚持着。“那时的录音磁带一盘只能录半个小时,需要不停更换。而现在方便多了,一根轻便的录音笔就能录七八个小时。农村的道路也都硬化了,基本没有开车到不了的地方。”王智说道。一根录音笔,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照相机,一本笔记本,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工具成为了他最好的工作伙伴,伴随他度过了15个春秋冬夏。

  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普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保护时代。近些年,虽然国家和许多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但是在非遗保护上,有时候信息还不是那么畅通,保护的经验也不能及时传输。“我觉得应该建立我们西安本土的‘非遗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的眼光来看西安未来的发展。非遗如同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珠宝,哪些亟需保护,哪些已经开发利用,相信有了非遗大数据平台,会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在保护上才能少走一些弯路。”王智说道。

  望未来:国际视野助力非遗传承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中)讲述“杆秤”的故事 (图片由王智提供)

  2000年,王智赴韩国学习,韩国对孔庙的保护力度和韩国人的文化自信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非遗不仅蕴藏着巧妙的传统技艺,更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良基因。可在现代化的今天,很多非遗文化却面临着或失传、或无人问津、或束之高阁的窘境,这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和伤害,保护非遗迫在眉睫。”王智说道。2003年,他毅然接过老师的担子,开始独自一人奔走于乡村之间。15年来,王智本着和生命赛跑、和时间赛跑、和城市化赛跑的精神,走访了陕西以及全国3000多个村落,调查寻访挖掘民间艺人5000余人,为非遗博物馆收集实物2万余件。正所谓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在传承发扬陕西非遗文化的同时,王智也一直不断开拓视野,主动向他人学习。日本职业作家盐野米松和台湾汉声杂志社的总策划黄永松是王智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都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让老一辈的文化在新时代同样保有生命力。在与他们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中,王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非遗初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踏实下来钻研传统文化的人并不多。但值得王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开始关心非遗文化,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寒暑假时,很多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会和我一起下乡采访民间艺人,帮我整理口述资料,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让我看到了非遗的未来。”王智说道。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给孩子们普及非遗知识 (图片由王智提供)

  非遗工作几十余载,头发几近花白的王智已经步入了知命之年。回首过去的大半辈子,王智是幸福的,因为过去的日子里有非遗相伴;展望未来的生活,王智是满足的,因为今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为非遗奉献一己之力。“我是幸运的一代人,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见证了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我的身上拥有一份特殊的历史印记。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这个难得的时代带给我的,前路漫漫,我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继续走下去。”王智笑着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