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铜川:迈过资源坎

2018-07-23 10:40:36|来源:新华网|编辑:李妍|责编:赵滢溪

  1958年陕西省铜川市建市时,是一座以煤炭、水泥和电解铝这“一黑二白”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铜川一度辉煌,然而渐渐也陷入资源型城市的宿命: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包袱沉重……转型,是唯一的选择。铜川抓住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重大政策机遇,通过产业转型强基础,昔日“渭北高原黑腰带上的明珠”,在建市60周年之际重焕光彩。

  

  6月5日,铜川声威水泥的工作人员从生产区的脱硝站前经过。

  别了,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铜川古称“同官”,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建市之后的几十年里,铜川经济发展的常态是“挖煤卖资源、采石烧水泥”,以至于一度沦为在“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直到上世纪90年代,白衬衫和擦得锃光瓦亮的皮鞋,都还是铜川市民出门时着装的一大禁忌。

  世纪之交,随着资源逐渐走向枯竭,铜川开始踏上转型发展之路。治污、重现蓝天成为主攻方向之一。

  2004年,声威水泥入驻铜川,原本加工水泥的机立窑、小型悬窑,换成了日产量达5000吨的先进生产线。“为保护环境,铜川市要求域内所有水泥企业集中煅烧,水泥生产能耗高、污染大、产量低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铜川市声威水泥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王军龙说。

  铜川市王益区夹杂在关中平原向陕北高原过渡的川道之中,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局限。2012年,王家河工业园区在赵家塬上开工建设。在招商过程中,只与新能源、新科技或新材料项目洽谈合作事宜,成为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笑坚持的唯一标准。

  除了打响“蓝天保卫战”外,铜川控建增绿、见空插绿,每年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至2017年底接近50%。“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呼吸好空气、拥抱绿色和拍摄蓝天,成为铜川人引以为傲的生活常态。

  

  6月6日,工作人员在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原党村“草莓星球”的温室内查看草莓的生长情况。

  转型逐梦“高精尖”

  “煤城要建商业航天城。”5月14日,第三届丝博会中国(铜川)商业航天城专场推介会的召开,让许多人吃惊:铜川真的不一样了!

  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进而积极有效地推进铜川的全面发展。”

  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铜川市聚焦“陕西制造、铜川配套”,以发展航空、汽车用铝和新材料工业为战略突破口,全力建设陕西和西北地区航汽铝材料工业基地。

  5月11日,在铜川航空汽车用铝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峰会上,铜川市现场集中签约27个项目,涉及金额671.6亿元。陕汽铜川零部件配套基地、汉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一带一路”高端物流园等一系列项目落户,为铜川做强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铜川将数字经济作为内陆城市追赶超越的重要推动力量,积极推动大数据行动计划和“云端陕西”建设,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

  在5月12日举行的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发展论坛暨项目推介会上,铜川市政府与亿邦动力、北京丰镐公关顾问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中国(西部)工业品数字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铜川正式步入了数字经济时代,也为铜川实现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6月6日,陕汽集团东铭公司的工人在新能源电动车桥装配生产线上作业。

  文化立城激活改革“慢变量”

  2013年,铜川市耀州区王家砭村村民帮助侧翻货车捡拾橘子。2017年,铜川市宜君县宜阳街道办迷家塔村村民帮助侧翻货车捡拾苹果,并有村民彻夜义务帮货车车主看护苹果。几年内两起类似事件,让“铜川好人多”成为陕西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铜川市坚持打造“好人品牌”。2015年在铜川投资兴业的福建商人唐孝标拿出500万元,设立了“唐孝标公民道德建设基金”。截至目前,奖励人数逾100人,奖励金额已超过50万元。今年初,铜川市入选“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首个上榜的地级市。

  在很多地方争上项目、比投资的背景下,铜川正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社会和经济发展潜能,注重抓人的素质提升、人心凝聚,使改革有后劲、可持续。在具有1400年历史的耀瓷故乡,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个集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和餐饮住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正渐具雏形。

  杨长亚说,铜川这样因煤而兴的城市转型,就是要不断挖掘耀州窑陶瓷文化、药王山养生文化、照金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养特色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的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为人民群众带来更美好的新生活。(记者 姚友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