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积水 大雨不内涝 ——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记事

2018-08-02 13:49:10|来源:人民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怎样建设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海绵城市?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做出了有益探索。

  随着“钢筋混凝土森林”的迅速扩张,部分城市的街道社区面临“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窘境。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作为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核心区域,沣西新城已建成海绵型园区24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5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140万平方米。这些“海绵”设施,不仅化解暴雨侵袭,更涵养出一座绿色生态新城。

  生态打底

  还原城市“自然海绵”功能

  沣西新城在开发建设之初就按照西咸新区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生态塑造城市基底,以开放空间确定城市格局,顺应自然,敬重自然,构造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

  芦苇荡漾,翠竹摇曳,碧波粼粼,一条6.9公里长的中心绿廊贯穿沣西新城,成为大西安中央公园。

  这条绿色廊道连接起渭河与沣河水脉,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景观遍布,宛若一条蜿蜒的绿色项链把大自然与城市串联在一起,并具有生物栖息迁徙、公共休闲、雨洪调蓄、雨水收集等多重功能。

  除了中心绿廊,沣西新城还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和十字路口布设多个城市公共绿带及街头公园绿地,构建起河网水系、城市绿廊、环城绿带、社区公园等多级绿地网络内外渗透的公园城市。

  “150米见绿,300米见园,1000米到中央公园”,沣西新城的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94公顷,人均超过21平方米,社区绿化率超过50%。

  绿色生态让水生态得以还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底。2011年,沣西新城率先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理念,通过绿地等自然区域收纳周边地块雨水,涵养水源,反哺城市。

  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助力美丽中国,是沣西新城的初心和梦想。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沣西新城将这种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城市规划,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探新路,为群众美好生活谋福祉。

  设计巧妙

  形成四级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设施在哪里?究竟咋吸水?沣西新城的道路旁、小区里、绿地中,到处都能找到答案。

  秦皇大道是沣西新城的一条主干道,这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低于路面,且为中间低两边高的沟状,植物景观也异于平常。仔细观察,路边没有雨水井,连接路面与绿化带的路沿石上却多出一些孔洞。

  “下雨时,路面雨水通过这些导流孔进入生态草沟,草沟上的狼尾草、蒲苇、细叶芒、石竹等灌木花草都是耐水又耐旱的品种,能起到拦污净化、过滤吸附的作用。”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梁行行说,“生态草沟下,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逐层对雨水进行渗透、滞蓄等处理,同时补充涵养地下水;遭遇强降雨时,草沟吸纳不了的溢流才通过高于生态草沟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

  原来,这些特殊的绿化带就是一块块吸水的海绵,解决了市政道路的雨水径流。

  可建筑地块的雨水怎么解决呢?在沣西实验学校和天福和园小区,可以看到,建筑屋面及地面雨水经集水管或地形收集后,汇流至小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滤沟、植草沟等“海绵”设施,经土壤、植被等吸收后,逐层下渗并滞蓄。“雨量较大时,将在雨水花园、生态滤沟中形成微型水景,既可补充地下水,也可收集起来用于小区绿化或消防用水;极端天气下,过量雨水才会溢流汇入市政管网。”梁行行说,“这些小区下沉式绿地率达30%—40%,透水铺装率大于10%,可实现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85%。”

  为了从源头上吸纳建筑雨水,沣西新城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项目。在沣西新城总部经济园、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同德双创公寓等区域,已实施了约33公里的垂直绿化及1.6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化。

  通过道路、建筑地块、绿地公园这些小“海绵”的源头调蓄,大大减轻了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但极端天气下,这些“小海绵”完全饱和了,怎么办?强大的市政排水管网和城市中央雨洪系统建设,这时可发挥重要作用。中心绿廊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末端雨洪调蓄枢纽,众多的湖泊、湿地、绿地可通过管网吸纳全城的富余雨水,实现区域雨水的调蓄、净化及回用。

  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确保绿地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沣西新城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让城市“吐纳”自如。

  科技支撑

  提供全周期信息化服务

  海绵城市建设是涉及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工作怎么开展得靠科技来支撑。

  早在2012年,沣西新城就进行了雨水花园、生态滤沟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净化效果研究,并出台两项指南,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0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成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几年来,围绕水、材料、土壤、植物、气象等海绵城市相关专业开展20余项课题攻关,相关成果工程应用40余处。

  针对原状土渗透性差、保水力弱、截污净化功能低下等问题,沣西新城配置适应于本地的海绵设施换填介质配比方案, 广泛应用于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渗蓄及净化效果良好;同步研发全国首台“生态土壤拌和设备”,确保介质拌和计量精确化、操控程序化,提高建设效率;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雨水下渗风险防控问题,组织专家对既有防渗措施开展论证,优化雨水下渗防护措施。

  同时,沣西新城发挥沣西新区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优势,共享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研究等资源,构建起以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评价为核心,兼具项目管理、应急决策、公众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

  截至目前,沣西新城在试点区域22.5平方公里内,设定了96个监测点位,部署完成11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数据采集超2000万条。通过对降雨量、管网流量、井下液位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积累了海量且有价值的原始数据。信息平台围绕海绵城市考核评估11项涉水核心指标,为海绵城市项目规划、设计、实施、运维及管理提供全周期信息化支持。

  3年多来,沣西新城海绵城市信息平台监测显示,试点区域内10个积水易涝点已全部消除,2017年比2015年试点平均温度降低0.8摄氏度,平均地下水位回升3.43米,渭河和沣河出境断面的水质比入境断面有明显改善。沣西新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