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三十而立正青春

2018-09-28 11:55:5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

  落户渭南高新区的帝亚一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新车“小维”亮相第5届中国(西安)国际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展。

  中信重工渭南基地的工人正在调试消防灭火机器人。未来3年,该基地将年产2000架特种机器人,产值将超过15亿元。

  三十而立,春秋正隆。

  在陕西,在关中平原,在秦东大地,渭南高新区的开拓者、建设者、奋斗者们正在实干中谱写着新时代追赶超越、砥砺奋进的新篇章。

  从1988年的艰苦创业到2018年的厚积薄发,渭南高新区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镌刻下发人深省的改革创新实践。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渭南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关怀和支持下,三十年来,渭南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创新创业历程,是一首自强不息的奋进交响曲,是一部锲而不舍的奋斗传奇。

  三十年来,渭南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发展实力潜力不断积蓄,内生动力动能持续释放。

  三十年来,渭南高新区的改革创新实现纵深推进。落实改革部署扎实有效,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三十年来,渭南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提升优化。优势产业资源组合集聚,优质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三十年来,渭南高新区的城市建设实现美丽嬗变。民生福祉得以全面增进,生态环境焕发崭新风貌。

  迈进新时代,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节点上,渭南高新区已经瞄准了新的奋斗目标。“渭南高新区要倾力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努力争当渭南追赶超越、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和优化环境的‘排头兵’。”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说。

  “作为渭南市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渭南高新区高瞻远瞩精心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强势崛起,追赶超越后劲十足。”渭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薛清军对此坚定不移。

  搭乘改革东风三次创业破茧成蝶

  三十年的时间跨度,筑成三十年的创新高度。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宏伟篇章中,渭南高新区留下了奋斗者的时代注脚。

  驱车入潼关,沿着西潼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在今天渭南市中心城区的西端,一座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城正在崛起。这里就是今天渭南最具创新活力的热土——渭南高新区。

  时间倒回到三十年前。198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渭南设立渭南经济开发区。当时,摆在开拓者眼前的只有初建不久的国营化肥厂——渭河化肥厂。就在这片被称作麻李滩的庄稼地上,渭南高新区的建设者们开始了艰苦的第一次创业。

  2002年9月,渭南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发展的决定》。薪火相传的渭南高新人开始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大刀阔斧地解放思想,多项机制体制上的创新在全省开发区中领时代之先,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浪潮。

  时代总是呼唤新作为,而新作为也总能呈现新气象。2015年,以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渭南高新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标,突出“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三大任务,抓住“在产业转型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城市品位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民生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四个突破,力推“聚集人才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土地保障、优化机制保障、夯实组织保障”五项保障,快速做大经济总量,有效提升发展质量,吹响了第三次创业建设千亿级园区的号角。

  三十载沧海桑田,三十载励精图治,三十载破茧成蝶。如今,渭南高新区已经形成以渭南高新区核心区为中心,东区产业园、渭北产业园、蒲城园区、渭临经济协作区为骨干的发展新格局。一座承载着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创新梦想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泱泱渭水河畔稳健崛起。

  集聚优势资源特色产业迈向高端

  渭南高新区是陕西第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关中平原东部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建设,今天,渭南高新区已经成为渭南中心城市“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渭南乃至关中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陕西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前沿阵地之一。

  作为渭南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的创新高地和城市新区,渭南高新区始终围绕全市新型工业集聚地这一定位持续发力。坚持特色、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渭南高新区下大力气招引战略性特色产业项目,以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引领园区工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经济蓬勃发展。

  在精细化工产业领域,渭南高新区以现代煤化工和新一代煤气化技术应用的先行者——渭化集团、亚洲最大的钼化学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金钼化学分公司为龙头,重点建设新型煤化工、钼化工生产研发基地,已形成关中平原城市群最大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同时,渭南高新区还着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目前,依托渭化集团建立的精细化工(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渭南高新区已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和绿色制造模式。预计到2020年,渭南高新区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可达100亿元。

  在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渭南高新区以中国企业500强、我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中联重科,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包装印刷设备龙头企业——陕西北人印机,大中型凹印机自动套色及印刷图像监测系统研发生产企业——渭南科赛机电为龙头,重点建设土方工程机械、印刷机械产业基地。现在,渭南高新区已有西部重工、陕西奥尔德等20余家配套企业陆续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逐步健全,协作配套能力日趋完善,已初步建成陕西规模最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渭南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可突破200亿元。

  紧扣时代脉搏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进入新时代,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是所有国家级高新区必答的时代问卷。

  在渭南高新区,这一命题的答案清晰可见——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按照“项目带动、自主创新、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渭南高新区重点培育发展以3D打印、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新产业激发新动能。

  渭南高新区先后与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72位新材料专家常年服务高新区。西安交大卢秉恒院士团队、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团队等七个国内顶级3D打印团队落户渭南高新区,建成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陕西增材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孵化出瑞特、恒通、智拓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服务示范平台、陕西省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渭南高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3D打印产业的重要聚集地。2017年,渭南高新区引进和孵化企业65家,营业收入9.8亿元。2020年,预计渭南高新区将有超过300家企业落户,营业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朝阳产业。渭南高新区抢抓机遇,规划建设了4000亩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延伸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整合资源,积极构建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格局。

  渭南高新区先后推动沃特玛年产10兆瓦时动力电池项目、天臣年产12.4兆瓦时锂电池及派克项目、星美年产10兆瓦时电池及派克项目落地投产。全部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产能32.4兆瓦时,产值超过800亿元。

  目前,帝亚纯电动乘用车制造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年内有望实现整车下线;沃特玛二期兆瓦时生产线正在安装,天臣三期8兆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生产线计划2019年3月试产,星美二期年内将开工建设。2017年,渭南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52.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6%,已成为工业增长的强力支撑。

  构建双创舞台创新带动经济腾飞

  在渭南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蔚然成风。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渭南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集聚优势资源,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水平。

  渭南高新区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体系,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按照“创业苗圃+企业孵化+产业化”的梯次孵化培育思路,渭南高新区着力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渭南市创新创业中心、渭南3D打印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陕西容厦云谷众创空间、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产业园等双创平台。目前,渭南高新区孵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230余家。

  渭南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创客马拉松、西安交大“西迁新传人”青年创客训练营等活动,并获批陕西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今年,渭南高新区还将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四个。

  与此同时,渭南高新区还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扎实推进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新格局。现在,渭南高新区已与西安交大、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合作机制,成为高校专家学者转化研究成果和企业培训人才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区已拥有高层次人才3331人,其中:博士108人,硕士1312人;国家级人才四名,省管人才九名,市管人才65名;建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

  2017年,渭南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33亿元,占GDP比重的4.07%,同比提高2.11%;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陕西北人印机企业技术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荐天臣、鼎信、沃泰等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奖三项。目前,省级印刷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已挂牌成立,省级新能源动力电池检测中心已成功获批。

  优化营商环境一线服务安商富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渭南高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直是各级各部门的共识。

  今年以来,渭南高新区扎实贯彻我省和渭南市的要求部署,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推进三次创业、建设千亿级园区的“助推器”。结合国家级经济园区的发展需求,渭南高新区采取“短、少、通、优、低”五项举措,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坚持“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运行模式,有效提高了行政审批和群众办事效率,不断释放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

  时间变“短”。在渭南高新区,企业开办和注销涉及的办照、刻章、开户、办理涉税及简易注销事项,均已压缩到三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压缩到五个工作日以内;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也由当前全省平均时间200个工作日压缩到58个工作日。

  流程变“少”。在渭南高新区,施工许可证的办理实行提前介入、多评合审、多图联审、并联审批改革等措施,清理不合理的前置条件和“搭车”事项,规范了政府购买服务和中介机构行为,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

  渠道变“通”。在渭南高新区,水、电、气、暖办理推行“互联网+”服务、“一站式”办公,开通“绿色通道”;在税务手续办理上,推广“一人一机双系统”办税模式,实现纳税人“进一个门、上一个网、办两家事”。

  方式变“优”。渭南高新区积极与渭南海关、口岸办衔接,帮助企业加快通关速度,提速单证办理时限,提升出口退税办理效率,持续推动直接投资便利化。

  成本变“低”。渭南高新区不断优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和发放流程,降低融资成本;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实行引进人才奖补办法,切实降低企业人工和融资成本;支持直供电交易,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管理流程,让企业运行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样板

  在渭南市,渭南高新区不仅是城市品位的新标杆,还是宜居宜业的新样板。遵循“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开发、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渭南高新区严格划分土地功能,合理控制项目布局,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规划体系。在渭南高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城市配套不断完善,产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如今的渭南高新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按照西融、东进、北扩的发展思路和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建设原则,渭南高新区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尝试“飞地经济”发展方式。

  渭南高新区借助毗邻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的区位优势,试点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在零口镇西潼高速公路以北、零河两岸共建渭临经济协作区;依托渭南高新区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利用华州区瓜坡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产业发展空间,启动建设渭南高新区东区产业园;借助富平、蒲城、临渭交界区域充足的土地资源,共同建设渭南高新区渭北产业园。通过西融、东进和北扩,渭南高新区不仅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还为渭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如今的渭南高新区,配套功能日趋完善。渭南万达广场成为陕西东部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商业中心。红星美凯龙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恒大、中海、富力等知名地产企业相继落户。占地9553亩的西海公园湿地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渭清公园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也变美了。渭南高新区稳步推进“森林高新”建设。敬贤公园、乐天大街、310国道、胜利大街等绿化项目均顺利实施。目前,渭南高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6.48%。

  渭南高新区的科教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渭南高新区科教园区入驻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技师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每年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两万余人,为落户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迈进新时代,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三十而立”的渭南高新区已经踏上了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陕西省和渭南市各项部署要求,渭南高新区将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大美高新,争当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倾力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记者 郑栋 通讯员 周微娟)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周微娟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