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陕西将“智造”全新生活方式

2018-12-19 12:17:54|来源:西部网|编辑:李妍|责编:赵滢溪

  陕西省政府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对《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进行解读。

  12月18日,记者从陕西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今年8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而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将创造数以万计的新型工作岗位,带动百姓的高质量就业。

  新型智慧城市对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城市的人口承载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的现象日趋严重。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智慧城市特别是新型智慧城市就成为必要。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12年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省各市也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其中咸阳市试点建设成效显著,探索出了“大统筹、重应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先后有37个国家、150多个城市,近2万人次到咸阳学习交流。总体上看,全省各市对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重因素导致总体推进缓慢。为了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陕西制定了《关于加快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分为省市两级,依托省市两级数据资源池进行建设和规划,县级如有需要建设特有应用,可依托市级数据资源池进行建设部署。

  “经过2到3年的建设,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达到全国前列,其中2-3个城市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黄新波向记者介绍道。

  “五横两纵”搭建智慧城市技术框架

  《指导意见》中提到,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架构为“五横两纵”,其中“五横”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主要分为第一层——基础资源层、第二层——数据汇聚层、第三层——数据管理层、第四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支撑层、第五层——智慧应用层。“两纵”主要是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包括相应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措施。

  在具体建设实施层面,市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基于“五横两纵”的技术架构进行规划和实施。省级智慧城市建设则会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进行建设和实施。

  “六个一”基础工程支撑起新型智慧城市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中的基础就是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支撑。《指导意见》中显示,这些信息技术将会主要集中应用于优政惠民领域,以民生服务为导向,基于数据资源网和数据资源池,建设“六个一”基础工程,包括“一格通、一卡通、一站通、一号通、一点通、一网通”。

  在新型智慧城市的框架下,这“六个一”将极大方便居民生活,改进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城市管理、城市生活,也将变得更加高效和方便。

  “开放与包容”地合作扶持相关企业

  涉及新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领域的企业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传统信息和通信技术转型企业。二是诸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华为等新一代崛起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三是全省规模较小、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小微大数据企业。

  陕西省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采取“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广泛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类企业进行合作。条件成熟后将充分开放政府公共数据资源,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针对特殊领域和行业开展特许经营授权,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和资本参与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在与各类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将遵循‘术业有专攻,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基本思路,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运营商在IDC机房和网络设施统筹使用领域进行合作,与华为、浪潮、曙光等硬件制造商在服务器、存储等设备采购和集成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在电子商务及大数据应用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合作。”黄新波说,欢迎国内外龙头企业来陕发展,充分发挥各行业龙头企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本地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推进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西安邮电大学教授朱志祥认为,陕西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市都在积极探索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建议下一步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推进和实施方案,明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身体会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给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人民生活带来的成效、便利和全新的体验。(记者 王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