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国家记忆·寻找老建筑 老校园 岁月忆芳华

2019-03-18 16:47:22|来源:陕西日报|编辑:吴宇婷|责编:赵滢溪

在延安大学窑洞广场上,一群充满活力的孩子在奔跑(3月7日拍摄)。

3月5日,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中心楼的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们正在进行拉伸与压缩实验。

保存完好联排的红顶中心楼,灰砖墙和人字形红瓦坡顶是其楼典型的特征(3月5日拍摄)。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老西迁人带过来并栽植的梧桐苗,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1月18日拍摄)。

从空中俯瞰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其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一月十八日拍摄)。

在位于延安大学窑洞群一层的路遥文学馆内,讲解员罗欢(右二)正在为参观者讲解(3月7日拍摄)。

窑洞群在建设时,为了保证上层窑洞窑脸的重量不落在下一层窑洞的窑拱上,每层退台的深度为7米,为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师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3月7日拍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延安大学恢复重建。图为课余时间在窑洞前活动的大学生。 资料照片

在延安大学校园里,几名大学生从窑洞群前经过(二〇一八年六月四日拍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分布于陕西各地的高校老校园,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在岁月的变迁中,以其独特的视角,默默观察和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们不变的英姿和青春芳华。

  西安交通大学中心楼 “大树”西迁“第一楼”

  西安交通大学中心楼建成于1956年。2014年,包括中心楼在内的交大主楼群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夏天,当数千名交大人相继登上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从黄浦江畔出发时,在位于祖国内陆腹地的西安,一座名为“中心楼”的恢宏建筑正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据西安交通大学资料记载,1956年9月10日,交大内迁的第一届学生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开学典礼后,首批4000名西迁学生就先后在中心楼内开始上课。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迟上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这是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北门,人们就能看到包括中心楼在内,大部分建于1955年至1958年间,保存完好的红瓦坡顶主楼群。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被列为陕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大的中心楼历史悠久,它见证了学校的西迁,也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和发展。”西迁老同志、西安交大原党委书记潘季回忆说,“我1957年随校西迁,那时中心楼已经建起来了,非常气派。它既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也是主要的教学楼。当时中心二楼和中心三楼的大教室是全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授课场所。在那个时代,办学空间有限,很多教师就把实验室搬到了这座楼上。西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当时就经常在中心楼内指导学生们做实验。”

  时代的象征,在建筑上得以凝固。西安交通大学中心楼的建设采用了简洁的“中苏风格”——灰砖墙和“人字形”红瓦坡顶。设计师在整体规划时还因循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中心楼总平面呈布局严谨的对称格局,北校门、中心楼和图书馆等重要建筑均沿南北中轴线布置。

  西安交通大学十分重视对中心楼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对部分楼体建筑进行过抗震加固。“虽然中心楼是文物古迹,但是现在交大的学生仍然会在中心楼上课。这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时刻提醒着交大学子不忘西迁这段历史,牢记交大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潘季告诉记者。

  经过60余年的发展,当年西迁的这株“大树”,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目前,西安交大已经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而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设在中心楼。学校培养的超过25万名毕业生,有40%留在西部地区工作;培养出的34位两院院士,有近一半留在西部。

  不仅有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学习、科研,中心楼还因其保存完好的楼体和鲜明的建筑风格,成为众多纪录片、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在此取景的影视剧有《西京故事》《平凡的世界》等。

  2015年8月,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工建设。这是西安交大人弘扬西迁精神,在新的历史坐标下再次出发的标志性事件。未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建成电力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新材料、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等25个学科研究院和跨领域、前沿性的科研平台,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人才集聚高地、成果研发高地、产业发展技术引擎和面向社会开放的智慧学镇。

  延安大学窑洞群 具象在黄土地的延安精神

  延安大学窑洞群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路遥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3月7日,记者站在延安大学窑洞广场抬头仰望,6层联排窑洞依山修建,宛若层楼。据介绍,这里每层都有40余孔窑洞,共240余孔。窑洞群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

  窑洞是陕北随处可见的民居形式。“20世纪70年代初,学生住宿条件紧张,当时又缺乏物资。我们就克服困难,想办法给学生修窑洞当宿舍。每层窑洞退台的深度为7米,正好成了学生们的活动空间。每当夜幕降临,6层窑洞灯火通明,从远处眺望,犹如一座巨大晶莹的金字塔,也为延安城增添了一处独特的风景。”延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申沛昌教授说,每年的毕业生合影、校庆、大型演出都会以窑洞群为背景,选在窑洞广场举行。

  “随着延安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窑洞宿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新盖了两栋宿舍楼。新宿舍楼投入使用以后,学生们陆续搬出了窑洞,住上了环境优美的新宿舍楼。这里就成为教工住宿区。”延安大学原社会科学部教研部主任马江生教授回忆说。  “我们把窑洞保存下来,也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直观、真实地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而自发自觉地传承这一精神。”申沛昌说。

  延安大学的窑洞宿舍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子,路遥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韩亨林在《路遥:像牛一样劳动 像土地一样奉献》一文中写道:“路遥是延安大学中文系73级学生,我是74级的,是路遥的学弟。我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住43号窑洞,和他就隔一个窑洞。”

  2007年,路遥逝世15周年之际,延安大学专门在窑洞群的一层修建了路遥文学馆,馆名由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先生题写。“1973年,路遥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1976年8月,路遥从延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从事编辑工作。1988年,在延安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路遥回到了母校,并写下了‘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这样的留言,路遥文学馆已经陪伴延大人走过了10多个年头,它是外界了解路遥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年都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来的文学爱好者到这里参观。”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路遥文学馆馆长梁向阳教授介绍说。

  2016年4月22日,延安大学启动了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办学规模为13000人,规划建设55栋建筑。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学校以最具标志性和延续性的建筑符号——退台窑洞,作为新校区建筑的设计思路源泉,以此来还原和连接过去,强化地域元素,传承历史文脉。(记者 刘强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