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减一加” 促活力迸发 ——榆林市全面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纪实

2019-06-24 15:16:21|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有事就到政务服务中心去,那里办事很方便。”在榆林,这句话现在广为流传。在榆林百姓心中,政务服务中心已成为榆林市展示政府形象、反映行政效能最集中、最全面的地方。

  2018年以来,榆林市立足打造最好的政务服务、最佳的营商环境,在审批流程上做精“减法”,在服务管理上做优“加法”。这“一减一加”全面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据统计,2018年,榆林市新登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42996户,同比增长20%,其中包括各类企业10937户、个体工商户31209户。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好的营商环境,必须以市场主体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遇到问题首先要想能不能从我这里先破题,这就是深化改革。”榆林市市长李春临说。

  推进“三集中、三到位”

  提高服务管理质量

  “老先生您好,请问您准备办哪些事情?需要我帮助吗?”6月20日,记者一走进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大门,便看到一名导办员热情地询问一位前来办事的老人。

  “现在的服务太好了,从进门起就有人一路领着,把我带到办事窗口,只跑一趟就拿到了钱。”仅用了不到10分钟,老人便完成了医保的报销。

  医保服务窗口是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最繁忙的窗口,这里每天办理的业务达300多个。“虽然现在有了网上申报系统,但是对一些不熟悉网络的老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到窗口来办事。我们还专门在办事窗口旁开设了2个银行窗口,方便现金存取。”榆林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瑜告诉记者。

  尽一切努力帮助办事群众,想一切办法解决办事群众的困难。这在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各个办事窗口已成为常态。

  “为更好地推进部门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办理集中,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的‘三集中、三到位’。我们中心加快推行多部门办理事项的综合受理,设立了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专区,对涉及投资和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式’服务模式。”榆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韦福祥说,“群众到政务服务中心后,只需在综合受理窗口递交材料,即可由‘一事跑多窗’变成‘一窗办多事’。同时,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免费复印、免费寄证和新开办企业免费印章服务,让一站式精细化的‘保姆式’服务成为现实。”

   打好“组合拳”

  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亲商、敬商、安商、利商……在如今的榆林市,营商环境之变、观念作风之变,如春风般扑面而来。在全国多地有过业务办理经历的唐磊对此深有感触。“我今天来办理的是股权出质业务,承诺的是5个工作日办完,实际只用了3天半,效率很高,服务也很好。”5月16日,在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唐磊说,“现在榆林的营商环境有了明显的提升,政府真正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办事。”

  为解决过去存在的企业开办时间长、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努力破解难题,将企业开办环节由7个缩减到3个,办理时间由23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办理成本由598元缩减到211.5元,申请材料件数由25件缩减到6件。

  “现在在榆林注册成立公司当天便可办结,几分钟就可以拿到电子营业执照。”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登记窗口负责人李广文说,“截至4月底,今年在我们这里注册成立的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300多家。”

   让“数据跑路”

  “互联网+政务服务”渐成气候

  在“互联网+”不断兴起的今天,推动智能化政务服务已成为变革的必然选择。从“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到“零跑路”,已经成为榆林市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目标。

  去年以来,榆林市按照我省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四同”的要求,完成了所有事项梳理核对。政务服务网(榆林)完成与省平台对接,对事项进行全要素展示,梳理并公布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四办清单”,实现了入驻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事项网上预约、咨询,其中税务、交警等部门的54个事项办理已实现“零跑路”。

  韦福祥说:“为了把‘互联网+政务服务’做好做精,我们将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审批环节、法律依据、收费标准等内容梳理整合,每个事项生成一个二维码,在办事大厅醒目位置摆放,办事群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办事指南等内容,既绿色环保,又方便群众。”

  在如今的榆林,“一网通办”已经成为现实。政务服务平台和共享交换系统的建设,打破了各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为便利群众和企业生活、投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姚志伟 雷魏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